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小儿内科、中医儿科
疾病简介
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炎中以白色念珠菌致病力最强,儿童期感染常称之为鹅口疮(thrush)。 念珠菌是人体常见的寄生菌,其致病力弱,仅在一定条件下感染致病,故为条件致病菌,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使念珠菌感染日益增多。
病因
1、主因:
为白色念珠菌感染。
2、诱因:
营养不良、腹泻及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这些诱因加上乳具污染,便可引起鹅口疮。
症状
1、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
(1)简介:
又叫鹅口疮,好发于新生儿、小婴儿,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以及长期卧床休息的患者。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可分布于口腔的任何部位,以舌、颊、软腭、口底等处多见。
(2)临床表现:
首先有黏膜充血、水肿,口内有灼热、干燥、刺激等症状。一般情况良好,不影响吃奶,有时可出现患儿烦躁拒食,啼哭不安等情况,一般全身反应不 明显,部分患者可有体温升高。偶有个别因累及消化道、呼吸道而出现呕吐、声嘶或呼吸困难。
经过1~2天,黏膜上出现散在白色斑点,呈小点状和小片状,如凝乳,呈半黏附性略微高起。
随后,小点逐渐融合扩大,成为形状不同的斑片。
最后斑片又相互融合。经过数天,白色斑块的色泽,转为微黄,日久则可变成黄褐色。白色斑片与黏膜粘连,不易剥离,若强行撕脱,则暴露出血创面,局部潮红,可有溢血,但不久又被新生的斑片所覆盖。患者有口干、烧灼感及轻微疼痛。涂片和培养可帮助诊断。
2、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
(1)简介:
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可以单独发病,也可和假膜型念珠菌病同时发生。患者多有服用大量抗生素和激素史。
(2)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充血,形成广泛的红色斑块,边缘不整齐,好发于舌、颊及腭黏膜,舌部好发于舌背中线处,局部丝状乳头萎缩,病变双侧的丝状乳头增生与病变区形成明显的界线,这种表现又称抗生素舌炎,严重时在萎缩的红斑区可形成小的溃疡面,相对应的腭黏膜可出现充血的红斑区,疼痛并有明显的烧灼感。
3、慢性萎缩型念珠菌病 :
(1)简介:
病损好发于戴上颌义齿和正畸矫正器的患者,也可发生于一般患者口中。常伴有口角炎。
(2)临床表现:
慢性病程,持续数月至数年。可复发,患者有轻度口干和烧灼痛。
检查
1、涂片。
2、培养实验。
3、组织病理检查。
诊断与鉴别
本病应与由柯萨奇A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相鉴别。
治疗
暂无有效的中医疗法和中药的资料。
西医治疗
1、作用原理:
鹅口疮的治疗,主要是用碱性药物及制霉菌素局部治疗,因为口腔的碱性环境可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
2、具体剂量:
一般用2%碳酸氢钠清洗口腔后,局部涂抹2%甲紫或冰硼散,1~2次/d,数天后便可痊愈。
若病变广泛者可用制霉菌素10万U,加水1~2ml涂患处,3~4次/d。
治疗用药
制 霉菌素片 复方苯甲酸酊 氟康唑葡萄糖注射液。
并发症
如果治疗不及时病变可向口腔后部蔓延至咽、气管、食管,引起食管念珠菌病和肺部的念珠菌感染,同时出现吞咽困难。
少数病例病菌可进入血液循环,成为白色念珠菌败血症,病情危重,偶尔可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
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 或 canidia Albicans),是一种真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
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则本菌大量繁殖并改变生长形式(芽生菌丝相)侵入细胞引起疾病。
2、临床表现:
(1)骤起高热,可到40-41度,或低温,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
(2)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可有意识障碍;
(3)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
(4)肝脾可肿大,重者可黄疸,皮下出血斑等。
饮食与护理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纤维素食物。
忌吃
护理
预后:
及时治疗,去除诱因,预后多良好;
若为白血病、癌症等患儿,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制剂者,感染易扩散,甚至发生全身性感染。
注意事项
预防
1、去除不良因素:
小儿喂养用具要清洁与消毒,注意防止因喂养员而引起的交叉感染。要尽量去除病因,停止使用抗生素等诱发药物。
2、戴义齿的患者应注意义齿的清洁:
睡觉前将义齿取下,浸泡在2%~4%碳酸氢钠液或0.12%氯已定液中。
3、注意口腔卫生和健康:
除去局部创伤,义齿固位不好引起创伤的应重衬或重新修复。吸烟的患者应嘱其戒烟。营养不良患儿,重病、久病患儿应加强口腔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