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中医五官科、耳鼻喉科
疾病简介
72 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 (注:原因不明是指还未查明原因,一旦查明原因,就不再诊断为突发性聋,此时突发性聋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
病因
突发性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均可能引起突聋,常见的病因包括: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只有10%~15%的突聋患者在发病期间能够明确病因,另有约1/3患者的病因是通过长期随访评估推测或确认的。一般认为,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可能是突聋的主要诱因。
症状
1)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一般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展到最低点,少数患者发展缓慢,在3天内达到最低点,如眩晕为首发症状,耳聋可被忽视,待眩晕控制方发现耳聋。
2)耳鸣也可为首发症状,突然出现一侧耳鸣,音调较高,同时或相继出现听力迅速下降,经治疗后,多数患者虽听力可以提高,但是耳鸣却长久不消失。
3)眩晕,多数患者在听力下降出现前或之后出现眩晕,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
4)其他 部分患者有耳内堵塞、压迫感,以及耳周麻木、沉重感
检查
必须进行的检查
1)耳科检查:包括耳周皮肤、淋巴结、外耳道及 鼓膜等。注意耳周皮肤有无疱疹、红肿,外耳道有无耵聍、疖肿、疱疹等。
2)音叉检查:包括Rinne试验、weber试验以及Schwabach试验
3)纯音测听:包括250、500、1 000、2 000、3 000、4 000及8 000 Hz的骨导和气导听阈
4)声导抗检查:包括鼓室图和同侧及对侧镫骨肌声反射。
5)伴有眩晕时,应进行自发性眼震检查,并根据病史选择性地进行床旁变位试验。
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检查(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1)其他听力学检查:如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 (ABR)、耳蜗电图、言语测听(包括言语识别阈和言 语识别率)等。
2)影像学检查:包含内听道的颅脑或内耳MRI,应注意除外听神经瘤等桥小脑角病变;根据病情需 要可酌情选择颞骨CT检查。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等)、c反应蛋白等。
4)病原学检查:支原体、梅毒、疱疹病毒、水痘病毒、HIV等。
5)对伴有眩晕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的患者,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进行前庭和平衡功能检查。
诊断与鉴别
突发性聋首先需要排除脑卒中、鼻咽癌、听神经瘤等严重疾病,其次需除外常见的局部或全身疾病,如梅尼埃病、各种类型的中耳炎、病毒感染如流行性 腮腺炎、耳带状疱疹(Hunt综合征)等。双侧突发性聋需考虑全身因素,如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内耳病、Cogan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神经系统疾病(颅内占位性 病变、弥散性脑炎、多发性硬化等)、感染性疾病(脑 膜炎等)、血液系统疾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脱 水症、镰状细胞贫血等)、遗传性疾病(大前庭水管 综合征、usher综合征、Pendred综合征等)、外伤、药 物中毒、噪声性聋等。
治疗
1、突聋急性发作期(3周以内)多为内耳血管 病变,建议采用糖皮质激素+血液流变学治疗(包 括血液稀释、改善血液流动度以及降低黏稠度/纤维蛋白原,具体药物有银杏叶提取物、巴曲酶等)。
2、突发性聋可能会出现听神经继发性损伤,急性期及急性期后可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神经营养因子等)和抗氧化剂(如硫辛酸、银杏叶提取物等)。
3、同种类型的药物,不建议联合使用。
4、高压氧的疗效国内外尚有争议,不建议作为 首选治疗方案。如果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作为补救性措施。
5、疗程中如果听力完全恢复可以考虑停药,对 于效果不佳者可视情况延长治疗时间。对于最终治 疗效果不佳者待听力稳定后,可根据听力损失程度,选用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等听觉辅助装置。
并发症
本病发病时可伴有耳鸣、眩晕等不适,一般无其他特殊并发症。
饮食与护理
减少抽烟喝酒。
均衡营养,多吃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摄入。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保证睡眠治疗,减少精神压力。
预防
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
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情绪紧张,精神抑郁及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