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鼻前庭炎 > 鼻前庭炎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中医五官科、耳鼻喉科

疾病简介

鼻前庭炎(vestibulits of nose)是鼻前庭皮肤的弥漫性炎症。经常挖鼻,急、慢性鼻炎和鼻窦炎、变态反应或鼻腔异物(多见于小儿)的分泌物刺激,长期在粉尘(如水泥、石棉、皮毛、烟草等)环境中工作,易诱发或加重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者鼻前庭皮肤红肿,疼痛,严重者可扩及上唇交界处,有压痛,表皮糜烂并覆盖有痂皮。慢性者鼻前庭部发痒,灼热和结痂,鼻毛脱落,皮肤增厚,皲裂或覆盖有鳞屑样痂皮。

病因

鼻炎(40%):急性者可见鼻前庭内及其与上唇交界处的皮肤红肿、皲裂及浅表糜烂,鼻毛上附粘脓块,病人感觉鼻孔内疼痛不适,尤其在擤鼻涕时更明显。总的来说就是检查急性者可见鼻前庭内及其与上唇交界处的皮肤红肿、皲裂及浅表糜烂,鼻毛上附粘脓块,病人感觉鼻孔内疼痛不适,尤其在擤鼻涕时更明显。慢性鼻前庭炎者鼻毛常脱落,鼻前庭处附干痂或脓痂,病人常感鼻孔内发痒、发热及异物感。鼻腔异物(20%):鼻腔异物易导致皮肤受损引发炎症反应,出现充血、红肿、疼痛不适、发热及异物感等,严重的炎症反应还会出现脓性分泌物。环境因素(15%):长期在粉尘(如水泥、石棉、皮毛、烟草等)环境中工作,易诱发或加重本病。其他因素(10%):经常挖鼻、变态反应的分泌物刺激等,糖尿病人常易患此病。

症状

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者鼻前庭皮肤红肿,疼痛,严重者可扩及上唇交界处,有压痛,表皮糜烂并盖有痂皮,慢性者鼻前庭部发痒,灼热和结痂,鼻毛脱落,皮肤增厚,皲裂或盖有鳞屑样痂皮。

检查

前鼻镜检查即可见鼻前庭皮肤病变。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者鼻前庭皮肤红肿,疼痛,严重者可扩及上唇交界处,有压痛,表皮糜烂并盖有痂皮。慢性者鼻前庭部发痒,灼热和结痂,鼻毛脱落,皮肤增厚,皲裂或盖有鳞屑样痂皮。检查急性者可见鼻前庭内及其与上唇交界处的皮肤红肿、皲裂及浅表糜烂,鼻毛上附粘脓块,病人感觉鼻孔内疼痛不适,尤其在擤鼻涕时更明显。慢性鼻前庭炎者鼻毛常脱落,鼻前庭处附干痂或脓痂,病人常感鼻孔内发痒、发热及异物感。

诊断与鉴别

应与儿童鼻部湿疹区别,后者与变态反应有关,具有剧烈痒感。急性者在鼻前庭内及其与上唇交界处皮肤红肿,或有皲裂及浅表糜烂。病人常感鼻孔内疼痛不适。慢性者鼻毛常脱落,局部皮肤稍增厚,表面有干痂和脱皮,可见皲裂,触之疼痛。病人有鼻孔内发痒,发热感。

治疗

1、辨证选方1.肺经蕴热,邪毒外袭治法:清热泻肺,解毒散邪。方药:黄芩汤(《医宗金鉴》加减。黄芩10g,桑叶10g,菊花10g,麦冬10g,栀子10g,连翘10g,薄荷6g,桔梗6g,知母10g,丹皮10g,甘草6g。若大便闭结者加瓜蒌仁、生大黄,热毒壅盛,焮热痛甚者,可加黄连、丹皮以清热解毒,红肿甚者加大青叶、板蓝根。2.脾胃失调,湿热郁蒸治法:清热解毒、理脾渗湿。方药: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减。黄柏10g,苍术10g,萆薢10g,泽泻15g,滑石20g,茯苓15g,苡仁15g,苦参10g,地肤子10g,白鲜皮10g,蚕砂10g,槟榔10g。若湿热盛者加黄连、苦参、土茯苓,痒甚者加荆芥、防风、白鲜皮、地肤子,病情缠绵反复发作者加黄芪、白术、金银花,小儿脾弱腹胀便溏者合用参苓白术散以健脾消极除湿。2、专方验方1.杏仁捣烂用人乳调敷患处。2.桃叶嫩心,捣烂外敷。3、其他疗法1.用内服中药渣再煎,局部热湿敷。2.用漆大姑、苦楝树叶、桉树叶各30g,煎水外洗。湿盛黄脂多者用明矾3g、生甘草10g,煎水外洗。3.黄连膏、玉露膏外涂。中药 1.银黄口服液,功用:清热、解毒。每日3次,每次1支。每支10ml。2.黄连上清丸,功用:清热、降火、通便。用法:6g,每日2次。3.牛黄解毒片,功用:清热解毒。用法:2~4片,每日3次。

西医治疗
消炎消肿,洁净痂皮,去除病因,改正挖鼻习惯。局部用鼻软膏、抗生素软膏,每日3-4次,若有皲裂可先用10-20%硝酸银液烧灼。对急性病例可局部加用热敷或红外线理疗,重症可全身加用抗炎药物。

治疗用药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治疗周期:2-3周治愈率:95%常用药品: 鼻渊丸 鼻炎灵片

并发症

会引起海绵窦血栓静脉炎及周围蜂窝组织炎。

饮食与护理

注意多摄取一些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的食物很重要。比如可以多吃诸如猪肝等的动物内脏、蛋类、豆制品、胡萝卜、南瓜、核桃、绿叶蔬菜等等。禁食刺激性辣味食品(大葱、大蒜、雪里红、榨菜、芥菜、胡椒、辣椒、韭菜、咖哩、大量的姜)及难以消化的食物。

忌吃


护理
不可乱用外用药,并注意其用药后的反应,对药物性皮炎者,禁用有致敏可能的药物,婴幼儿涂药,用药宜省宜薄不能多而厚,以防药物堵塞鼻腔,有碍呼吸。

注意事项

预防

1、禁止挖鼻,成人禁拔鼻毛。2、多涕儿童及鼻炎患者,要注意经常擤尽鼻涕,使鼻腔保持通畅及干净。3、积极治疗一切鼻腔病。4、及时服药及换外用药。5、禁止用肥皂水洗患处。6、哺乳儿,注意勿使奶汗侵入皮损区。7、禁食刺激性辣味食品(大葱,大蒜,雪里红,榨菜,芥菜,胡椒,辣椒,韭菜,咖哩,大量的姜)及难以消化的食物。8、保持病人大便通畅。9、剧痒者,可给以针灸或穴位按摩,取穴为:神门,曲池,合谷。10、如屡治不愈者,应排除糖尿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