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中医五官科、耳鼻喉科
疾病简介
湿疹(eczema)是指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性多形性皮炎,组织学上表现为细胞浸润,有浆液渗出,主要特征为瘙痒、多形性皮疹,易反复发作。发生在外耳道内称外耳道湿疹。若不仅发生在外耳道,还包括耳廓和耳周皮肤则为外耳湿疹(eczema of external ear)。外耳道内湿疹常由接触过敏引起。最重要的过敏原是局部用药,如硫酸新霉素、多粘菌素B。避免食用或接触变应原物质,及时治疗中耳炎及头部的湿疹,改掉挖耳等不良习惯等可预防外耳湿疹。
病因
湿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还可能和精神因素、神经功能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代谢障碍、消化不良等因素有关。引起变态反应的因素可为食物(如牛奶、鱼虾、海鲜等)、吸入物(如花粉、动物的皮毛、油漆、化学气体等)、接触物(如漆树、药物、化妆品、织物、肥皂、助听器外壳的化学物质等)及其它内在因素等。潮湿和高温常是诱因。外耳道内湿疹常由接触过敏引起。最重要的过敏原是局部用药,如硫酸新霉素、多粘菌素B。脓性分泌物,细菌或病毒感染等也可引起外耳道湿疹。
症状
不同的阶段湿疹表现不同。1、 急性湿疹:患处奇痒,多伴烧灼感,挖耳后流出黄色水样分泌物,凝固后形成黄痂。有时分泌物流到那儿就引起那儿的病变。2. 亚急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未经治疗、治疗不当或久治不愈迁延所致。局部仍瘙痒,渗液比急性湿疹少,但有结痂和脱屑。3. 慢性湿疹:急性和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或久治不愈,就成为慢性湿疹,外耳道内剧痒,皮肤增厚,有脱屑。外耳道湿疹可能反复发作。
检查
1、 急性湿疹:患处红肿,散在红斑、粟粒状丘疹、小水泡;这些丘疹水泡破裂后,有淡黄色分泌物流出,皮肤为红色糜烂面,或有黄色结痂。2. 亚急性湿疹:患处皮肤红肿较轻,渗液少而较稠,有鳞屑和结痂。3. 慢性湿疹:患处皮肤增厚,粗糙,皲裂,苔藓样变,有脱屑和色素沉着。
诊断与鉴别
诊断明确,无需要鉴别。
治疗
(1)苦参、白矾各15克,黄柏9克,加500-1000毫升水,煎沸温洗患部,每日3-4次。适用于急性湿疹。 (2)木槿皮、马齿苋、白癣皮各适量,煎汤洗患处,每日2-3次。适用于湿疹有瘙痒者。 (3)枯矾、煅石膏各20克,雄黄7克,冰片1克,研末加凡士林200克,调匀外涂,适用于慢性湿疹。
西医治疗
病因治疗尽可能找出病因,去除过敏原。病因不明者,停食辛辣、刺激性或有较强变应原性食物。全身治疗口服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特非那丁,非索非那丁等。如继发感染,全身和局部加用抗生素。局部治疗有人提出“湿以湿治,干以干治”的原则。急性湿疹渗液较多者,用炉甘石洗剂清洗渗液和痂皮后,用硼酸溶液或醋酸铝溶液湿敷。干燥后用氧化锌糊剂或硼酸氧化锌糊剂涂搽。局部紫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也有帮助。亚急性湿疹渗液不多时,局部涂搽2%龙胆紫溶液,干燥后用氧化锌糊剂或硼酸氧化锌糊剂涂搽。慢性湿疹,局部干燥者,局部涂搽氧化锌糊剂或硼酸氧化锌糊剂、10%的氧化锌软膏、白降汞软膏、抗生素激素软膏或艾洛松软膏等。干痂较多者先用双氧水清洗局部后再用上述膏剂。皮肤增厚者可用3%的水杨酸软膏。
治疗用药
并发症
有的小儿可因此影响睡眠和食欲。
饮食与护理
饮食要清淡,多食水果、蔬菜、豆类及高纤维素类食物,避免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如鱼、虾、辣椒、浓茶、咖啡、酒类等。
忌吃
护理
⑴剪短指甲,避免搔抓或烫洗,以免皮疹泛发加重病情。 ⑵搽药或换药时,不要用水冲洗,特别是禁用热水肥皂或消毒药水烫洗,可用棉签蘸植物油擦干净。
注意事项
预防
1、 避免食用或接触变应原物质,及时治疗中耳炎及头部的湿疹,改掉挖耳等不良习惯。2、避免受热出汗,保持皮肤清洁,干爽。3、小宝宝衣服要宽松,柔软,要棉织品。4、如发现耳流黄水,及时到医院进行清洗,上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