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心血管内科、中医内科
疾病简介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ture)是由于心功能减损,虽然发挥代偿能力后,心输出量仍不能满足静息或活动情况下全身组织代谢需要,因而体内有关部位发生血液瘀积,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常见的临床综合症。按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的急缓,可以分为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根据左右心室发病的先后,可分为左心室衰竭和右心室衰竭;按心力衰竭时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可分为低心排量和高心排量心力衰竭。后者如严重贫血或动静脉瘘等,即使心脏功能无明显降低,心输出量正常或相应增加,敢不能满足需要,而出现心力衰竭。临床以慢性低心排量充血性心力衰竭较常见。心力衰竭的临床体征主要是由于心脏代偿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兴奋、静脉系统充血、血容量增加及钠与水潴留所造成。
病因
血性心力衰竭在胎儿期即可发生,婴儿期儿童期多见。 1、婴儿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主要病因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常见有室间隔缺损、完全性大血管转位、主动脉缩窄及动脉导管未闭及心内膜垫缺损。出生后即发生心力衰竭者以左室发育不良综合征、完全性在动脉转位最常见。 2、婴儿期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主要病因是心肌炎、重症肺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3、4岁以后儿童 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原因主要为风湿热川崎病及心肌病:①急性心肌炎或心脏炎;②遗留的慢性瓣膜病。 4、少见的病因 如严重贫血、感染性心骨膜炎、肺原性心脏病、维生素B1缺乏症、心型糖原累积病及高血压等,因影响心肌功能,可引起心力衰竭。静脉输液量过多或速度过快,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尤其是对于营养不良的婴儿。 5、地域性 克山病为我国地方性心肌病,可于儿童期发病,2岁以前很少见,为流行地区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小儿高原性心脏病多见于海拔3000m及以上的高原地区,初步认为高原慢性缺氧引起肺动脉高压症是本病的发病原因。
症状
因年龄、病因及血液动力学改变的不同,故临床特点在小儿不同年龄组有一定差别。 1、婴幼儿期症状 新生儿常表现为嗜睡、淡漠、乏力、拒奶或呕吐等百特异症状。婴幼儿期心力衰竭的症状常不典型,一般起病较急,病情进展迅速,可呈暴发型经过。急性心肌炎及心骨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发生心力衰竭时,常为急骤起病。患儿可于数分钟或至数小时内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吸气时胸骨上容及肋沿均凹陷,呼吸增快,常超过每分钟60次,甚至达100次以上。同时出现呕吐、烦躁、多汗,面色苍白或青紫,四肢发凉,脉搏快而无力,心动过速,可有奔马律,肺部有干啰音,表现为急性充血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如间隔缺损等多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起病稍慢,症状主要为喂养困难,患儿吮奶少量即出现呼吸困难,疲劳并拒食,体重不增加。烦躁多汗,愿意抱起并依靠在大人肩上(这是婴儿端坐呼吸的表现),安静时也有呼吸困难,常见于咳,患儿哭声弱,有时声音嘶哑,由于扩张的肺动脉压迫左喉返神经所致。心前区突出,心尖搏动增强,心界扩大。肝脾肿大,其边缘圆钝,并有压痛。肺部往往无湿必罗音或仅有喘息音。颈静脉怒张及浮肿均不明显,只能通过观察体重增加情况来判断浮肿程度。
检查
1、血生化及血糖测定 了解患儿血清钠、钾、氯水平。新生儿低血糖可导致心衰,还可检心肌缺血、肾功能及贫血等情况,有助于判断判断病因及指导治疗。 2、血气分析及pH测定 肺水肿、左心衰竭时出现PaO2下降,PaCO2上升,发生呼吸性酸中毒。严重心衰,组织灌注不良,酸性代谢产物积蓄,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诊断与鉴别
1、与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相鉴别 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有呼吸困难、脉搏增快等症状,但心脏不扩大,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正常,以此与小儿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相鉴别; 2、与重症支气和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相鉴别 患儿有呼吸困难、呼吸及脉搏增快等体征。与心力衰竭相似,但其心脏不扩大,肝脏边缘并不圆钝。 3、与先天性心脏病相鉴别 因患儿缺氧,常出现呼吸增快、烦躁、青紫加重及心率加快等体征,但无如肝脏肿大等心力衰竭的表现。 4、与肝病或肾病引起腹水相鉴别 应与右心衰竭鉴别。不同疾病引起的腹水常表现出不同的伴随症状,如发热、黄疸、贫血、肝脾脏肿大、心力衰竭等症状和体征。肝病引起腹水常伴腹壁静脉及食道静脉曲张,颈静脉怒张及肺淤血表现不明显,心音及心率正常。肝功能及腹部B超检查可助诊断。 5、与急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积液和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相鉴别 急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及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均可引起静脉回流受阻,发生静脉瘀积,心室舒张期充盈不足、心搏出量下降,发生心包堵塞症,症状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相似,但其病理生理改变及治疗方法均不同,故不属于真正充血性心力衰竭。此病腹水常较突出,但呼吸困难不明显,肺循环淤血轻。X线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可助诊断。
治疗
1.止嗽扫痰丸 功能主治:降气定喘,止咳祛痰。适于本病属痰饮内蕴,心肺脉络痹阻者; 用法用量:1~3岁每服1g,3~6岁每服2g,6~9岁每服3g,9岁以上每服4g,每日3次; 2.活心丸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益气强心。用于本病属心气不足,心血瘀阻者。 用法用量: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1/2丸,6~9岁每服2/3丸,9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1~3次。 3.东北双参补膏 功能益气生津。适用于本病属气虚津伤者。1~3岁每服5g,3~6岁每服10g,6~9岁每服15g,每日3次。 4.桂附地黄丸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本病属肾阳衰微,命火不足者。 用法用量: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1/2丸,6~9岁每服2/3丸,9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 5.复方丹参注射液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适用于本病属气滞血瘀,胸阳不宣者。 用法用量:6岁以下每次2ml,6岁以上每次4ml,加入10%葡糖糖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西医治疗
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有:正性肌力药、利尿药和扩血管药,以联合应用为佳。
治疗用药
芪苈强心胶囊 盐酸妥卡尼片 盐酸索他洛尔片。
并发症
本病有一些潜在并发症,如心律失常,血压下降,血栓形成,栓塞,心原性肝硬化,低血钾,失盐性低钠综合征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这些并发症的产生多与使用洋地黄制剂、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及药物副作用等药物治疗有关。 1、洋地黄制剂:心律失常是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并发症,尤以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小儿洋地黄中毒最常见的表现为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房室传导阻滞,过早搏动,快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其次为胃肠道反应,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较少见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头晕,色视等。未成熟儿及初生2周内的新生儿,并用利尿剂于洋地黄后易发生洋地黄中毒,表现为肝肾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高钙、严重弥漫性心肌损害。用药后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洋地黄制剂达到疗效的主要指标是:心率减慢、肝缩小、气促改善,安静、胃纳好转、尿量增加。 2、血管扩张剂: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主要是血压下降,其次是心悸、头痛、恶心。在用药前应测量血压、心率、用药过程中应监测复查,酌情调节滴速,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通知医师做好处理。应用硝普钠治疗时要严格掌握剂量,使用监护仪专人监测血压改变。同时输液瓶、管要用黑布包裹避光。 3、利尿剂:使用碱性利尿剂易引起低血钾,要警惕在与洋地黄制剂并用时易出现洋地黄中毒反应。长期应用利尿剂时应注意有无精神萎靡、乏力、腹胀、心音低钝、心律失常等低血钾的临床表现,必要时可查心电图和血钾,以便确诊,用药期间应补充含钾丰富的食物,如香蕉,桔类,绿叶蔬菜等。 4、防止继发感染 由于体循环及肺循环瘀血,患儿机体抵抗力低下,应视病情而定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和身体的清洁卫生,长期卧床及有水肿者,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预防褥疮。感染与非感染患儿分室居住,避免呼吸道感染。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肠道感染。
饮食与护理
多吃水果,少吃油腻的食物。
忌吃
护理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注意事项
预防
( 1)感染、劳累和精神激动是诱发心力衰竭的主要因素,应积极做好防范措施。对有些病例应长期应用洋地黄维持量以防止发生心力衰竭。控制感染治疗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并快速心室率,纠正贫血电解质紊乱,注意是否并发肺栓塞; (2)改善生活方式,降低新的心脏损害的危险性:饮食宜低脂、低盐,重度慢性心衰患者应限制入水量,每天称体重以便及时发现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