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综合内科、小儿内科

常见症状:黄疸

疾病简介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lucose-6-phosphatas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为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显著缺乏所致的一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

病因

  本症是一种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疾病,突变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多发于男性,杂合子女性 G6PD 活性偏低,但无溶血;纯合子女性可发病,但很少见。控制 G6PD 的基因呈复杂的多态性,可形成多种 G6PD 缺乏症的变异型。该病诱因有:蚕豆;氧化药物:解热镇痛药、磺胺药、硝基呋喃类、伯氨喹、维生素K、对氨水杨酸等;感染:病原体有细菌或病毒。

症状

葡 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乏症是红细胞酶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大多数红细胞G-6-PD缺乏者无临床表现,有溶血的患者与一般溶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主要为急性溶血、血红蛋白尿,并且病史中可找到明确的诱因。  该病无地域差异,全球约有2 亿人以上病患,是高发遗传病之一。各民族间发生率有很大差异,最高者为土耳其东南部的犹太人 (58.2%)。我国境内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某些地区 (15.7%) 、海南岛黎族 (13.7%) 、云南省傣族为最多,淮河流域以北比较少见。蚕豆病在我国西南、华南、华东和华北较多,发病年龄以1-4岁最多,发病高峰在蚕豆收获季节,男女之比为7:1.临床上可分为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I型、蚕豆病、药物诱发或感染诱发的溶血性贫血和新生儿黄疸五种类型。如果有G6PD缺乏而无贫血,则称为红细胞G6PD缺乏。

检查

G-6-PD缺乏症的一般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溶血性贫血相比较无特异性,其诊断有赖于红细胞G-6-PD酶活性的测定,G-6-PD缺乏症的筛选实验和酶活性定量测定方法有如下几种。 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methemoglobin reduction test):速度比正常人显著减慢,该法是目前国内常用于筛查G-6-PD活性试验之一,微量组织化学洗脱法适合于杂合子的检测,其可信度为75%,此法的缺点是如果存在HbH,不稳定血红蛋白,高脂血症,巨球蛋白血症等均造成假阳性结果。 2.抗坏血酸(维生素C)氰化物试验(ascorbate-cyanide test):如果G-6-PD缺乏,H202破坏血红蛋白,形成一个棕色斑点。 3.硝基四氮唑蓝试验:该试验可用来检测NADPH生成量。 4.荧光点试验(fluorescent spot test):该试验是最简单,最可信和最敏感的过筛试验。 5.G-6-PD活性测定:通过单位时间生成NADPH的量来反映红细胞G-6-PD活性,其常用方法有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Zink Jam法和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Glock与Mclean法,在检测红细胞G-6-PD活性时,应注意试验时患者的临床状况,在溶血发作期,老化的,酶缺乏红细胞在外周血中被选择性地清除掉,年轻红细胞因酶水平较高得以保护,用这些细胞来进行试验分析不能真实地反映红细胞的G-6-PD活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于急性溶血2~4个月后复查外,或用离心沉淀技术剔除年轻红细胞后再检测红细胞G-6-PD活性,但试验系统中用沉淀红细胞是不标准的。

诊断与鉴别

1.药物诱导的G-6-PD缺乏溶血性贫血,其临床特征和某些药物诱导的溶血性贫血相似,应加以鉴别。  2.己糖磷酸旁路的其他酶缺陷,如谷胱甘肽合成酶缺乏,其临床表现是可引起红细胞谷胱甘肽缺乏,有这类酶缺陷患者可表现为代偿较好的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亦与G-6-PD缺乏相似,应注意鉴别。  3.荧光点试验仅有G-6-PD缺乏症者阳性,可作为鉴别依据。通过热不稳定试验和血红蛋白电泳来排除血红蛋白病,G-6-PD缺乏症此2项试验均正常。某些过筛试验如特别是抗坏血酸(维生素C)氰化物试验血红蛋白亦可阳性。

治疗

暂无相关资料。西医治疗 红细胞G-6-PD缺乏症无特殊治疗,如无溶血不需治疗,平时应避免使用伯氨喹啉类氧化性药物及其他明确引起溶血的药物,避免食用蚕豆,出现溶血时则作必要的对症处理,大量饮水,酌情使用碱性药物使尿液碱化,贫血严重时需输血,但应避免输亲属血,由于溶血多为自限性,输血1~2次即可,如由药物诱发溶血发作,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有感染者应积极控制感染。治疗用药 新血宝胶囊 养血当归糖浆 健脾生血颗粒。

并发症

可出现溶血危象,严重病例可有少尿、昏迷、抽搐、谵妄、脱水、酸中毒等表现。 1.肾功能损害:前期症状是出现进行性消瘦,腰骶部疼痛、腹痛、全身关节疼痛等。至病情加重时出现肾小管坏死,临床上出现少尿或尿闭,并伴有严重的水、电解质和体内代谢紊乱及尿毒症的急性肾衰症状。 2.新生儿期常并发高胆红素血症。出现进行性贫血、胆石症、肝脾肿大等。

饮食与护理

不要吃刺激性过大的食物,多吃一些维生素高的食物。忌吃护理 本病是一种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疾病,绝大多数有诱因诱发急性溶血,故预防极为重要。  1.在G6PD缺乏高发地区,采用群体大面积普查。婚前、产前、新生儿脐血普查是比较有效和明智的方法,以发现G6PD缺乏者。  2.个体预防:A)在筛查的基础上,制作列有禁用或慎用药物、食物等的“G6PD缺乏者携带卡”,供医生及本人参考。 B)新生儿黄疸者:夫妇双方或任一方为G6PD缺乏者时,孕妇于产前2~4周,每晚服苯巴比妥0.03~0.06g,可减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或降低其发病率;分娩时取脐血作常规筛选以发现G6PD缺乏新生儿;母产前及婴儿忌用氧化性药物或使用樟脑丸贮存衣服,母忌吃蚕豆及其制品,积极防治新生儿感染。注意事项

预防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手段。如无溶血不需治疗。贫血严重时需输血,但应避免亲属供血,由于溶血多为自限性,输血1~2次即可。如由药物诱发溶血发作,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有感染者应积极控制感染。平时应避免使用伯氨喹啉类氧化性药物及其他明确引起溶血的药物,避免食用蚕豆。出现溶血时则作必要的对症处理,大量饮水,酌情使用碱性药物使尿液碱化。 轻症患者急性溶血期予一般支持疗法和补液即可奏效。溶血及贫血较重者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碱化尿液等预防肾功能衰竭;对严重贫血,Hb≤60g/L,或有心脑功能损害症状者应及时输浓缩红细胞,并监护至Hb尿消失;可试用维生素E、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抗氧化作用,延长红细胞寿命;新生儿黄疸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对CNSHA者,需依赖输血维持生命者脾切除可能有帮助,有条件者可作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