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胆道蛔虫症 > 胆道蛔虫症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小儿外科、中医儿科

疾病简介

胆道蛔虫症(biliary ascariasis)由于蛔虫进入胆道引起胆道及胆道开口奥狄(Oddi)括约肌痉挛而发生腹部阵发性剧疼。多发生在学龄儿童,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下降。

病因

下列因素可诱发胆道蛔虫症: ①肠功能紊乱:如发热腹泻,肠腔内环境发生改变,促使蛔虫活动增强。 ②驱虫药不足,激惹蛔虫活动增强。 ③药物或饮食改变了肠腔内酸碱度,蛔虫厌酸喜碱,低酸可促使蛔虫逆行向上。小儿肠道内常有蛔虫寄生,但一般不出现症状,当饥饿、高热、胃肠道术后或服用驱虫药剂量不当后,改变了机体的正常环境。胃肠道功能紊乱,内在环境改变,加上蛔虫有钻孔的习性,蛔虫就可以窜到十二指肠。当胆道下端Oddi括约肌松弛、功能不全、胆道扩张、嗜碱性的蛔虫容易钻入胆道。蛔虫进入胆道后的机械性刺激使胆道口括约肌痉挛,也带来了胆道感染。

症状

有蛔虫感染史,主要症状有: 1、腹痛呕吐 起病急骤,突感右上腹剧烈疼痛,不能安卧,弯腰翻滚,哭闹出汗,面色苍白或涨红,精神不好,食欲不振,有时呕吐,偶吐蛔虫。间歇期疼痛基本消失,或只有上腹部微痛,短时间后再次发作剧烈疼痛,发作与间歇无规律,与蛔虫活动有直接关系。蛔虫死在胆道内或退出胆道则疼痛渐消失。 2、体征 主要在右上腹剑突旁有小范围压痛区,不发作时压痛点仍存在。并发症发生后,压痛范围增大且出现腹肌紧张,伴有发热。极少病人出现黄疸。

检查

1、大便检查 可发现虫卵、大便潜血可阳性。 2、外周血象 并发感染时,有感染性血象,白血病计数增高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血生化检查 引起肝炎时转氨酶可增高。 4、十二指肠引流检查 十二指肠引流液可见虫卵。 5、钡餐或十二指肠注钡造影 可见十二指肠内有蛔虫影。 6、口服或静脉胆道造影 可于胆道各部查出虫影。 7、十二指肠镜逆行胆道造影 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为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胆道造影或取虫。 4.B超检查 可显示胆总管扩张及蛔虫影。

诊断与鉴别

  与胆囊炎,胆石症和胰腺炎相鉴别,但本症可引起前述并发症,依靠病史和辅助检查协助鉴别诊断。

治疗

中药疗法:以安蛔祛虫为目的。  针刺疗法:迎香透四白,用捻转法。人中用震颤法。

西医治疗
单纯胆道蛔虫症用非手术疗法,大多在1周内痊愈。疑有多数蛔虫进入胆道和有严重并发症时需手术治疗。 1.非手术疗法 主要措施是解痉止痛,促使蛔虫排出及预防或治疗感染。 (1)解痉止痛剂:学龄儿童用哌替啶(杜冷丁)1~2mg/kg加阿托品0.3~0.5mg肌注。口服阿司匹林有止痛解痉作用,高酸性物也有驱虫作用。 (2)抗生素:庆大霉素、甲硝唑(灭滴灵)及红霉素等用以预防和控制感染。 (3)驱虫药:参阅蛔虫病节或用氧驱虫。 2.手术疗法 胆道蛔虫症的手术指征为: (1)长期(1周以上)严重的剧痛,非手术疗法不能控制,剑突下肌紧张范围扩大或有黄疸者。 (2)肝肿大有压痛,经超声波检查疑有肝脓肿。 (3)胆道造影证明胆道内死虫长期不能排出者。手术方法为切开胆总管取虫,并作胆总管引流。

治疗用药
盐酸奈福泮片 盐酸奈福泮片 盐酸奈福泮片。

并发症

胆道蛔虫症的并发症主要有下列几种: 1、胆道感染 多为大肠埃希菌感染。患儿发热,右上腹压痛紧张范围扩大,且持续存在,有时于右季肋下能摸到肿大疼痛胆囊。末梢血象白细胞增高。 2、胆道坏死 原来的阵发性剧痛减轻,但剑突及右季肋下压痛区扩大,并出现腹肌紧张。如有坏死穿孔,则肌紧张范围更扩大至左上腹或右下腹,发生胆汁性腹膜炎时,出现全腹膨胀,肌紧张,并有时出现休克。 3、肝炎和肝脓肿 蛔虫引起的肝炎表现为肝大并有压痛、高热、白细胞增高以及转氨酶上升。脓肿形成时,原有的阵发性剧痛消失,而以高热、肝大及压痛为主要症状。肝脏超声波检查可测知单一或多发脓肿。有时肝脓肿破入膈下或胸腔,出现膈下脓肿或脓胸。 4、胰腺炎 由于胆道出口括约肌痉挛及蛔虫堵塞胆道出口,使胰液反流而发生急性胰腺炎,左上腹有压痛和腹肌紧张。血及尿淀粉酶增高。 5、肝脏、胆道出血 蛔虫上行入肝内小胆管,因严重感染可导致肝或胆道出血,经消化道排出,表现为大量血便,呕吐咖啡样物或呕血。

饮食与护理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

忌吃


护理
不要吃刺激性过大的食物,多吃一些维生素高的食物。

注意事项

预防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2岁以上小儿应定期服用驱虫药;增强体质,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