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中医五官科、耳鼻喉科
疾病简介
粘连性中耳炎(adhesive otitis media)是中耳内纤维组织增生或瘢痕形成,是既往中耳炎症的结果。常于儿童时期发病。
病因
细菌感染(40%)细菌感染导致的化脓性中耳炎或分泌性中耳炎,以上的两种中耳炎迁延不愈足以损伤中耳黏膜时,可引起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产生新的纤维组织,或积液机化,这一过程可导致鼓室内壁黏膜与鼓膜粘连,甚至听骨链粘连固定。一般认为患急性中耳炎时只采用抗生素治疗而忽视了鼓室引流及恢复咽鼓管功能,是引起鼓室粘连的主要因素。鼓室纤维增生(20%)粘连多位于中鼓室后部,鼓膜变厚,与鼓岬粘连,听骨可单个或完全被粘连在卵圆窗周围,纤维组织将镫骨和砧骨长脚一起包埋在卵圆窗上,卵圆窗可部分或完全被封闭。粘连性中耳炎分为三期:①急性咽鼓管炎,咽鼓管阻塞,鼓室形成负压,渗出液体。②渗出物机化,发生粘连,中耳乳突小房黏膜水肿,渗出物内含有胆固醇结晶,乳突小房充满结缔组织。③乳突小房含气吸收,小房骨质吸收,咽鼓管早期水肿阻塞,后期可重新消肿通畅。遗传因素(3%)临床病例统计发现该病的诱发有家族遗传史。
症状
粘连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1)病人既往多有中耳炎病史。主要症状为听力减退、耳鸣。(2)鼓膜检查可见鼓膜内陷或萎缩、增厚、浑浊,表面凹凸不平、光锥消失,动度受限。有时鼓膜萎缩变薄、内陷粘连、瘢痕形成及见钙化斑,有时和鼓岬粘着一起好像鼓膜大穿孔样。原有鼓膜穿孔者,新生的鼓膜菲薄,呈半透明状。鼓气耳镜检查示鼓膜活动度减弱或消失。(3)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重者有时可出现混合性聋。声阻抗测试的鼓室导抗图呈现低峰型(As型)或鼓室负压型(c型),镫骨肌反射消失,以上提示鼓膜。
检查
耳镜检查:大多患者鼓膜完整,但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增厚、瘢痕、混浊或钙化斑形成等症状。有时可见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明显的袋形内陷,锤骨柄和锤骨短突变得突出。整个鼓膜的活动度减弱或不活动,鼓膜表面可出现局部泡状向外膨出,个别患者可有鼓室内的积液。听力学检查:纯音测试多为传导性听力损失,听力曲线一般为平坦型下降,多不超过60dB。病变若累及两窗或内耳则呈现混合性听力下降。声导抗检查鼓室图为B型,镫骨肌反射消失。咽鼓管功能检查:咽鼓管呈现不同程度的阻塞,咽鼓管吹张后患者症状通常改善不明显。颞骨影像学检查:乳突X线拍片或CT扫描可显示乳突气化不良,中耳、乳突含气腔消失,呈现低密度阴影,一般不伴有骨质破坏。鼻咽和鼻腔检查:应用鼻内镜或纤维鼻咽镜可了解鼻咽、鼻腔疾患的病变情况。
诊断与鉴别
粘连性中耳炎的诊断:1.听力减退,呈传导性聋,多伴耳鸣。2.鼓膜完整,浑浊、内陷、钙斑、增厚或萎缩;鼓膜与鼓岬不规则粘连,活动度差。如鼓膜萎缩变薄,呈袋形内陷时,可清楚见到鼓室内结构,易误诊为鼓膜穿孔。3.咽鼓管功能多有障碍。声阻抗检查见鼓室压力曲线为B型。镫骨肌反射消失。要鉴别外耳道炎及疖肿、急性鼓膜炎:(一)外耳道炎及疖肿,外耳道口及耳道内弥漫性肿胀,有渗出浆性分泌物,晚期局限成疖肿有脓,分泌物没有粘液,耳聋不重是其特点。按压耳屏剧痛,耳后淋巴结常肿大。(二)急性鼓膜炎,常并发于流行性感冒和耳带状疱疹,鼓膜充血形成大炮,有剧烈耳痛,但无穿孔及流脓现象,听力损失不重,血象白细胞不增多。
治疗
针灸疗法: 方法一 取位:中耳道 操作方法:取五倍子30克(燒存性)、枯礬0克,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少量吹入中耳道。每天1次。適用於非化膿性中耳炎。 方法二 取位:中耳道 操作方法:黃連12克、枯礬5克、冰片0.6克。先將黃連焙乾壓碎,再與余藥混合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少量吹入中耳道。每天l-2次。適用於非化膿性中耳炎。 方法三 取位:中耳道 操作方法:取石榴花或芙蓉花適量,焙乾後研細末裝?總溆谩S脮r取少量吹入中耳道。每天1次。 方法四 取位:中耳道 操作方法:豬膽汁250克、黃連末30克、枯礬末15克,將豬膽汁蒸發部分水分,加入黃連末煮沸,再加入枯礬末,搗勻,曬(焙)干,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適量吹入中耳道。每天l-2次。亦適用於外耳道濕疹。 方法五 取位:中耳道 操作方法:取明礬適量,納入豬膽內陰乾,取出明礬,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少量吹入中耳道。每天1次。 方法六 取位:外耳道 操作方法:取黃連30克、黃芩30克、黃柏30克,研細末裝瓶備用。用藥前將外耳道洗乾淨,取藥未適量吹入外耳道。每天2次。 方法七 取位:外耳道 操作方法:取輕粉6克、地骨皮30克、冰片1.5克、三七粉6克,研細末,裝瓶備用。用藥前將患處揩淨後,取藥本適量吹入外耳道。每天1次。 方法八 取位:外耳道 操作方法:豬膽1只、枯礬3克、龍骨末1.5克,先將豬膽稍風乾,縮至2/3大時,在上方開一小口,將枯礬、龍骨末慎入,文火焙乾(勿使膽汁外溢)至脆,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少許吹入外耳道。每天1次。 方法九 取位:中耳道 操作方法:取爐甘石6克、青黛6克、冰片45克,研細末裝瓶備用。用藥前用淡鹽水或雙氧水洗淨外耳道,取藥末適量吹入中耳道。每天2次。適用於化膿性中耳炎。 方法十 取位:中耳道 操作方法:取枯研4.5克、冰片4.5克、段硼砂60克,研細末裝瓶備用。用藥前洗淨外耳道後擦乾,取藥末少量吹入中耳道。每天1次。 方法十一 取位:中耳道 操作方法:生白鞏末或枯礬末適量,用藥前拭淨耳內膿性分泌物,然後吹入藥末,每天l-2次。 方法十二 取位:中耳道 操作方法:取炒黃丹、枯礬各30克,凌霄花、赤芍各10克,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少許吹入中耳道。每天l-2次。經過幾天治療後仍不效者,加五倍子(焙)6克、全蠍5條、胭脂少許,研末吹耳,即干。 方法十三 取位:中耳道 操作方法:取豬膽1個、白礬60克、核黃素10毫克,將豬膽汁放入小碗內,白礬研細末,與豬膽汁混合均勻,將碗口封嚴置於爐火旁烤乾(注意不得烤焦),與核黃素共研細末裝瓶備用。用藥前用3%雙氧水把耳內的膿液及分泌物洗淨,用棉簽揩乾,然後將藥末少許吹入中耳道,每天或隔天1次。 方法十四 取位:中耳道 操作方法:取1撮頭髮置於新瓦上,在火上段為炭,加冰片少許,研細末裝瓶備用。取少許吹入中耳道內,每天3-4次(吹前須清潔外耳道)。適用於化膿性中耳炎。 方法十五 取位:中耳道 操作方法:冰硼散、爛耳散(穿心蓮粉0.3克、豬膽汁0.3克、枯礬0.6克,研末)、磺胺粉等。選其中1種,取少許吹入中耳道。每於吹藥前清潔外耳道。 方法十六 取位:中耳道 操作方法:取白礬3份、食鹽1份、樟腦2份、冰片2份,為細末,裝入瓶內備用。吹藥前先將耳孔內膿液揩淨,再用黃豆大小的藥末吹耳,然後用2厘米長的大蔥白塞住耳孔。每天1次。適用於化膿性中耳炎。 方法十七 取位:中耳道 操作方法:取活全蟲2只、白礬1塊(花生仁大小),將全蟲和白礬同放在瓦上用火焙乾,研細末裝瓶備用。用藥前將耳孔內的膿液拭淨後,取1小竹筒把適量藥末吹入中耳道內。2-3天吹1次。適用於化膿性中耳炎。 方法十八 取位:中耳道 操作方法:取密陀僧研細末,裝瓶備用。用藥前用棉花將患耳揩淨,取少許藥末吹入中耳道內。每天1次。治慢性中耳炎流膿水臭穢者。 方法十九 取位:中耳道 操作方法:取冰片、石榴花各3克,枯礬1.5克,研細末,裝瓶備用。取適量吹入中耳道內,每天l-2次。適用化膿性中耳炎。 方法二十 取位:中耳道 操作方法:黃柏12克、白芷6克、龍骨12克、冰片0.3克。先將黃柏、白芷曬乾研細末,並將龍骨亦研細粉末,3藥末拌勻,再放入冰片研勻後裝瓶備用。用藥前以3%雙氧水洗淨耳內,繼令患者頭部稍傾斜,吹入藥末少許。每天3-4次,直至痊癒。
西医治疗
手术效果不佳,咽鼓管必须畅通,否则手术一定失败。采用耳内切口,酌情进行鼓室成形术,在显微镜下仔细将鼓膜与鼓岬处分离,勿撕破,分离后用硅胶薄膜或明胶海棉给以隔垫,勿使再粘连,局部可滴可的松溶解,半年后再进行二期手术,进行听骨链成形,如膺复物代替或听骨移植,亦可试行开窗术治疗,总之疗效不确切。
治疗用药
治疗方式: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治疗周期:2-4周治愈率:85%常用药品: 阿莫西林双氯西林钠胶囊 头孢羟氨苄胶囊
并发症
中耳的化脓性炎症,可引起各种并发症,感染途径主要是直接侵蚀破坏骨质,绝大多数系慢性胆脂瘤型中耳炎急性发作所致,以男性青壮年多见,致病菌以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混合感染为常见,按并发症的部位可分为颅外,颞骨内和颅内3类,颅外和颞骨内并发症常见的有耳后骨膜下脓肿,迷路炎和面瘫等;颅内并发症常见的有脑膜炎,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等,3类并发症中以颅内并发症最为危重,诊断和处理不当,死亡率高,是耳鼻喉科急重症之一。
饮食与护理
粘连性中耳炎食疗方1.田螺内塞入冰片0.5克,取其分泌液滴入耳内。2.青鱼胆焙干6克,枯矾6克,黄连3克,冰片2克,共研极细末,每日吹入耳内一次。3.鲜柚叶,捣烂取汁,滴入耳内。4.组成:槐花、菊花、绿茶各3克。用法:沸水冲泡,代茶频饮,主治粘连性中耳炎听力减退。粘连性中耳炎患者饮食宜忌清淡的新鲜的橘子、香蕉、苹果等水果,多吃一些西兰花、茼蒿等绿色蔬菜。最好不要吃容易上火的食物和辣椒、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资料仅参考,具体请询问医生。
忌吃
护理
1.平时洗脸、洗头、洗澡时不要使污水进入外耳道内。化脓性中耳炎的病人也不能游泳,否则不仅耳内的脓液会污染游泳池的水,有碍公共卫生,而且污水灌入耳内也会加重病情。即使耳朵已不流脓,也需经过医生检查,证明鼓膜确实已完全修复,才可游泳,否则进水极易复发。2.伤风感冒并发急性鼻炎很难避免。应当注意拧鼻的方法,即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吹气,对侧鼻孔的鼻涕即可擤出。一例拧完,再拧另一侧。或者将手帕、卫生纸放在鼻前方,不压鼻孔,用手轻轻扶放在鼻两侧,只是用力由鼻孔向外吹气,将鼻涕拧在卫生纸或手帕中。如果鼻涕过于粘稠,不易拧出时,可以滴用麻黄素药液,使鼻腔粘膜血管收缩,鼻道增宽,然后再拧,就容易将鼻涕拧出了。3.平时要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避免伤风感冒,不要过度疲劳。烟酒过度也是复发的原因之一。
注意事项
预防
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保持鼻腔通畅, 积极治疗鼻腔疾病,擤鼻涕不能用力和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 游泳后要让耳内的水流出,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积极防治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