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粘连性肠梗阻 > 粘连性肠梗阻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肛肠外科、中医肛肠科

疾病简介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炎症、创伤后所形成的广泛性肠粘连,粘连带引起的肠管急性梗阻,是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大多数患者有腹部手术、炎症,创伤或结核病史,发作前有暴饮暴食或剧烈运动诱因;以往常有腹痛或曾有因肠粘连就诊病史。少数为腹内先天性索带者多见于儿童。

病因

肠粘连和腹腔内粘连带形成可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先天性者较少见,可因发育异常或胎粪性腹膜炎所致; 后天性者多见,常由于腹腔内手术、炎症、创伤、出血、异物等引起。 临床上以手术后所致的粘连性肠梗阻为最多。粘连最常见的部位是小肠、容易发生在阑尾切除手术后(尤其是阑尾穿孔腹腔引流术后)或盆腔手术后。

症状

1、腹痛: 为最早出现的症状。绞窄性肠梗阻发病初期腹痛非常急剧,个别病儿可早期出现休克。腹痛同时伴有呕吐,因肠道梗阻,肠内容物逆流而致反复呕吐,高位梗阻出现呕吐早,为绿水,低位梗阻出现呕吐较晚,内含粪便。 2、腹胀: 高位梗阻仅上腹胀,低位腹胀较明显。腹胀可于1~3天后自行缓解。 3、不排便、不排气: 梗阻最初可排出积聚在梗阻远端的大便,以后则不再排便排气。少数病儿腹腔内粘连广泛,肠管长期受粘连约束,临床上可出现慢性部分性单纯性肠梗阻。 经常会因某些因素刺激而突然出现完全性肠梗阻,即慢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急性发作。

检查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血常规用针刺法采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经稀释后滴入特制的计算盘上,再置于显微镜下计算血细胞数目。血常规化验单上的常用符号是:RBC代表红细胞,WBC代表白细胞,Hb代表血红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 一般白细胞轻度增高,有中性核左移现象,若有肠坏死时,白细胞可以很高。

诊断与鉴别

应与肠痉挛、急性胃肠炎、腹膜炎、泌尿系结石、卵巢囊肿扭转等相鉴别。

治疗

治以通里攻下、利水消胀法,常用大承气汤加减。

西医治疗
治疗粘连性肠梗阻重要的是要区别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因为手术治疗并不能消除粘连,相反地,术后必然还要形成新的粘连,所以对单纯性肠梗阻,不完全性梗阻,特别是广泛性粘连者,一般选用非手术治疗。 手术后早期发生的粘连性肠梗阻,多为新形成的纤维素性粘连,日后可部分或全部吸收,一般多采用非手术治疗。

治疗用药
注射用抑肽酶 注射用抑肽酶 注射用抑肽酶。

并发症

常并发以下病症: 一、酸中毒与脱水: 因呕吐频繁、损失大量消化液,又因不能进食及发热,病儿逐渐出现脱水酸中毒。绞窄性肠梗阻一开始脱水症状就较严重。 二、肠穿孔: 肠穿孔是肠部的病理改变以造成肠壁坏死为特征,最后导致穿孔。肠内容物进入腹腔后,如果是少量可被腹腔内网膜所包裹而局限,如果是大量则完全进入腹腔,整个腹部剧烈疼痛,腹肌紧张,僵硬,可能会引起休克。 急性肠穿孔的腹痛常突然发生,呈持续性剧痛,常使患者难以忍受,并在深呼吸与咳嗽时加重。 疼痛范围与腹膜炎扩散的程度有关。患者采取仰卧位,两下肢屈曲,不愿转动。腹部检查可见呼吸运动显著减弱,腹肌板硬,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等,X线检查可发现膈下有游离气体。

饮食与护理

多吃水果,少吃油腻的食物。

忌吃


护理
预后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密切相关。  一般单纯性肠梗阻病人在矫正脱水酸中毒后,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但绞窄性肠梗阻则取决于坏死肠管的范围。一般抢救及时均可挽回生命。如果后遗超短肠(小肠剩余不足40cm)预后较差。

注意事项

预防

1、呼吸运动、腹肌锻炼、腹部按摩、下肢活动有利于预防粘连的形成,改善消化功能。 2、对粘连性肠梗阻在缓解期应注意饮食,勿进食较硬的食物,饮食以稀软食为主。 3、对蛔虫性肠梗阻缓解后应行驱虫治疗,除药物驱虫外,还可用氧气疗法驱除肠道蛔虫。 4、饱食后勿作剧烈运动,以防止肠扭转的发生。 5、帮助患儿改变体位和早期起床活动。排便、排气后,早期进食,促进肠蠕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