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慢性乳突炎 > 慢性乳突炎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中医五官科、耳鼻喉科

疾病简介

慢性乳突炎为乳突炎反复发作所致。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所并发,单纯型者致乳突气房发育障碍,乳突呈硬化型。

病因

中耳炎(35%):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导致慢性中耳乳突炎的主要原因,其主要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成;或为急性坏死性中耳炎的直接延续。鼻咽部慢性炎症(40%):鼻、咽部的一些慢性病灶如慢性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或腺样体肥大等亦为重要原因。其致病菌多为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其中以革兰氏阴性杆菌较多。亦可见到厌氧菌的感染或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

症状

临床症状:耳内长期或间歇性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特点。按病理及临床表现可分为三型:分型:(1)单纯型:最常见。多在反复发作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致病菌经咽鼓管侵入鼓室所致,炎性病变主要位于鼓室粘膜层。临床特点为:耳内呈间歇性流脓,感冒时流脓发作或流脓量多;脓液呈粘液性或粘脓性,无臭味;鼓膜穿孔位于紧张部,呈圆形或椭圆形或肾形的中央性穿孔;鼓室粘膜微红或苍白、增厚;耳聋为轻度传导性耳聋。(2)骨疡型:多由急性坏死性中耳炎迁延而来。病变可深达骨质,听小骨、鼓窦等可发生坏死。中耳粘膜上皮破坏后,局部多有肉芽或息肉形成。其临床特点是:耳内持续性流粘稠脓,常有臭味;鼓膜呈紧张部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通过穿孔可见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长蒂的息肉从穿孔处脱出,可堵塞外耳道,妨碍引流;多有较重的传导性耳聋。乳突X线拍片可发现有边缘模糊不清的透光区。颞骨CT扫描示上鼓室、鼓窦及乳突内有软组织阴影,可伴轻微骨质破坏。此型中耳炎可发生多种并发症。(3)胆脂瘤型:胆脂瘤为非真性肿瘤,而为一位于中耳、乳突腔内的囊性结构。囊的内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囊内的成份为脱落的上皮、角化物质及胆固醇结晶,囊外为一层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与其邻近的骨壁或组织相连。胆脂瘤形成后,直接压迫周围骨质,或其基质的炎性肉芽组织产生的多种酶和前列腺素等物质的作用,致使周围骨质脱钙,骨壁破坏,炎症循此向周围扩散,可导致一系列颅内、外并发症。本型的临床特点为:耳内长期持续流脓,可多可少,有特殊恶臭;听力损失为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鼓膜穿孔多为松驰部或边缘性穿孔;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豆腐渣样物质,且有奇臭。乳突 X线拍片或颞骨CT扫描显示在上鼓室、鼓窦或乳突有骨质破坏区,边缘浓密、整齐。

检查

患者通常可以检查血象、乳突是否变粗及农业细菌培养或药敏。 乳突炎的常规检查如果乳突炎患者需要进行乳突炎凿开手术需要检查框限“A”及“B”,疑颅内并发症应该选择“C”。如果由于乳突炎引起重耳鼓膜穿孔流脓后症状更为严重时,应进行乳突X线拍片或CT扫描的检查,听力学与X线的检查更有助于诊断病情。

诊断与鉴别

诊断标准(1)乳突部皮肤肿胀、潮红,有明显压痛。(2)外耳道骨部后上壁红肿、塌陷;鼓膜穿孔较小,穿孔处有脓液搏动,脓量较多;有时脓液穿破乳突外壁,在骨膜下形成脓肿。(3)乳突X线拍片显示早期可见鼓窦及乳突气房阴影混浊,呈云雾状。(4)白细胞增多,多形核细胞增加。

治疗

暂无相关资料。

西医治疗
应早期使用大剂量抗生素注射,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为尽快控制病情,开始时即用青霉素及链霉素联合注射,同时取耳道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便再换用敏感性药物。凡鼓膜穿孔小,排脓不畅,或鼓膜未穿孔,应行鼓膜切开术,以利引流。如耳后已经形成脓肿,可切开排脓。若引流不畅,感染未能控制,或出现可疑并发症时,应立即行乳突切开术。

治疗用药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治疗周期:7-14天治愈率:85%-95%常用药品: 阿莫西林双氯西林钠胶囊 头孢羟氨苄胶囊

并发症

1 出血。2 感染。3 眩晕。4 听力下降。5 面神经损坏。6 颅内并发症:脑脊液漏 、颅内感染。

饮食与护理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忌吃


护理
1.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纤维素食物。 4.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

注意事项

预防

1、首先,积极、及时地治疗急性中耳炎。2、其次,急性乳突炎发生后,在一定时间内将自行溃破,向外扩展,应及时去医院施行单纯乳突凿开术,将其中耳、乳突处的化脓物质引流物清除干净,以防向外扩展,形成耳后脓肿,向内扩展形成脑膜炎等颅内并发症。3、应提高病人身体健康素质,加强营养,提供充足的蛋白质与维生素饮食。加强抵抗力渊撇紧急山料,保持敷料整洁直至伤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