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皮肤科
疾病简介
手足癣是致病性皮肤癣菌在手足部位引起的皮肤病。根据其发病的部位不同,又可分为足癣和手癣,足癣的患病率较手癣高,南方多见。
病因
在我国,手足癣的致病菌主要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白念珠菌等。长期应用皮质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及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肝肾疾病等机体免疫力降低的患者易患此病。环境潮湿、手足多汗、手足皮肤长期浸水、手部经常接触洗涤剂、有机溶剂,鞋比较紧、穿胶鞋、运动鞋、塑料鞋或长筒靴等、机械摩擦、皮肤外伤等,都是手足癣发病的因素。此外,共用生活用品,如脚盆、浴盆、拖鞋、擦脚毛巾等是足癣传播的重要媒介,某些公共场所如浴室、游泳池等也是重要的传染发生地。手癣也常由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尤其是足癣及手甲癣感染而来。
症状
手足癣根据皮疹不同,可以分为三型:
1. 水疱鳞屑型 表现为分散或群集的小水疱,疱壁较厚,初起的时候液体较清亮,多发生在掌心、手指近端、足跖、足缘等部位,瘙痒较重,搔抓或水疱吸收后开始脱屑。水疱可融合形成大疱,逐渐扩展。本型容易发生细菌感染而形成脓疱、红肿、糜烂、脓液渗出,甚至可发生淋巴结炎、蜂窝织炎,足癣发生率较手癣高。
2. 浸渍糜烂型 常发生在指趾间,第3~4、第4~5指趾间多见,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表皮剥脱,露出基底潮红的糜烂面,有少许渗液,可有异味,易并发细菌感染,并发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等,足癣较易发,患者可出现不适,局部红肿热痛,行走不便。
3. 角化过度型 多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干燥、脱屑,冬季常加重,出现皲裂、出血、疼痛等,病程慢性。
检查
1.刮取皮损(鳞屑、疱壁和疱液)进行真菌镜检,可见菌丝和孢子。有时受取材因素的限制,可能需要多部位取材、反复镜检才能找到菌丝和孢子。
2.真菌培养可鉴定菌种,根据菌种选择敏感药物。
诊断与鉴别
根据手足癣的临床表现,结合真菌镜检或培养,不难诊断,但有时需要多次做真菌检查,才能有阳性结果。手足癣应与 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手足湿疹 湿疹一般对称发病,发展较快,反复发作,皮疹多形性,皮损边界常不清楚,发病与季节关系不大,真菌检查阴性。
2.掌跖脓疱病 脓疱常对称发生,分批反复出现,脓疱绿豆大小,伴有结痂、皮屑,一般掌跖部位同时发病。掌跖脓疱型银屑病身体其他部位有银屑病皮损,以此可做鉴别。
3.手足神经性皮炎 多发于手足背,常先有瘙痒,搔抓后出现皮疹,为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无水疱,一般较局限,真菌镜检阴性。
4.二期梅毒疹 发生在手掌或足跖部位的铜红色或紫红色斑片,散在分布,角化,不融合,肛门处可有扁平湿疣或全身其他处皮损,一般有性接触史或输血史,梅毒检查阳性。
治疗
根据不同的手足癣类型,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一般的治疗以外用药为主,如果较顽固的可同时口服用药,治疗应规则,一定不要症状稍有缓解就停药,否则会反复发作,很难治愈。如有继发细菌感染,应该先控制细菌感染再治疗真菌感染。局部常用药物包括复发土槿皮酊、复方克霉唑癣药水、克霉唑霜、联苯苄唑软膏、达克宁软膏、特比萘芬软膏、中药泡脚等。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选择硼酸溶液、雷夫奴尔溶液、莫匹罗星软膏等。全身治疗适用于较严重的手足癣或局部治疗无效者,常用药物有特比萘芬片、伊曲康唑胶囊、氟康唑胶囊等。
并发症
水疱鳞屑型及浸渍糜烂型足癣易并发细菌感染,并发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丹毒等,患者可有发热、不适等全身症状,局部红肿热痛,行走不便。
饮食与护理
合并细菌感染时少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尽量避免搔抓及热水烫,避免各种洗涤剂、肥皂和有机溶剂。
预防
注意局部卫生,接触脏水后应清洗抹干,手足多汗应及时更换袜子,少接触洗涤剂、有机溶剂等,不宜穿胶鞋或塑料鞋,尽量穿透气的鞋子,大小合适,勿用公共拖鞋或脚布,尽量避免用手搔抓已感染真菌的足部,以免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