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硬化性胆管炎 > 硬化性胆管炎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综合儿科、综合内科

常见症状:白陶土色粪便

疾病简介

硬化性胆管炎(sclerosing cholangitis)又名纤维性胆管炎,是一种胆汁淤积综合征,是以肝内、外胆管炎症导致肝内外胆管壁黏膜下和浆膜层纤维样变性、增生,致胆管慢性纤维性狭窄和闭塞。最终可发展成胆汁性肝硬化和门脉高压,少数病例可累及胆囊和胰管,可伴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或腹膜后纤维化。

病因

1.病因 至目前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有: (1)细菌或病毒感染因素:慢性胆道炎症引起胆管壁纤维化,管腔逐渐变窄。 (2)变态反应因素:有时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 (3)先天性遗传因素:文献报道硬化性胆管炎可能是一种有遗传倾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父母近亲结婚的子女发生本病的机遇较高。部分学者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儿经常出现组织相容抗原HLA-B8(特异性人体白细胞抗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有人认为是一种免疫功能调节失调病。 2.分型 该病有两种类型: (1)原发性:临床上找不到引起该病的任何原因,治疗困难,预后差。 (2)继发性:可找到直接或间接的致病原因,如胆道慢性感染、结石,手术及创伤后,小儿原发性多见。

症状

 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梗阻性黄疸,伴有明显瘙痒,右上腹慢性疼痛或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慢性腹泻、营养不良,部分患儿伴有长期低热或高热。体检可触及增大的肝脏,肝脏质硬。晚期可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和门脉高压。部分患儿常伴慢性溃疡性、脾脏结肠炎、Crohns病等,并有生长迟缓和青春期延迟等。 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多有直接或间接的致病原因,诊断多无困难。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可按照1970年Myers等提出的标准进行诊断:  ①进行性梗阻性黄疸;  ②无胆道结石;  ③无胆道手术史;  ④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⑤经长时间观察可排除胆道恶性病变;  ⑥无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等并发症。为明确病变部位,范围以及未受侵犯胆道的外形,可进行B型超声、经皮经肝穿刺造影(PTC)及十二指肠纤维内镜造影等检查。

检查

1、肝功能检查 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升高,常为正常值的2~3倍,转氨酶略升高。 2、末梢血象 白细胞增多。 3、其他试验 血清IgM亦高于正常,IgA、IgG,血清铜升高,尿铜增加,血清铜蓝蛋白增加。 、经皮胆囊穿刺及术中胆道造影 Chen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肝内、外胆道显影分成下列各型:(1)肝内型:又分: Ⅰ型:胆管轮廓轻度不规则,局部管腔狭窄,末梢胆管无明显梗阻。 Ⅱ型:管腔呈线性狭窄,狭窄部远端胆管轻度扩张,末梢胆管分叉稀少,呈“枯枝状”。 Ⅲ型:末梢胆管完全闭塞,中央胆管局部呈梭形,囊状或袋状扩张,扩张段之间狭窄呈“串珠状”。 Ⅳ型:末梢胆管不规则,狭窄或闭塞,仅中央胆管充盈,大片外周肝内不见胆管。(2)肝外型:又分: Ⅰ型:肝外胆道呈普遍或节段性不规则改变,无明显狭窄。 Ⅱ型:胆管呈节段性狭窄,管腔光滑或不规则。 Ⅲ型:不规则狭窄,全部肝外胆管呈串珠样改变。 Ⅳ型:管腔极不规则,扩张与狭窄相间,病变严重、憩室样。 2、肝胆MRI检查 能发现肝内胆管增粗,病变处异常,并能除外其他疾病如转移性肝癌、胰腺癌等胆管梗阻疾病。 3、B型超声波 肝外型看不见胆总管,肝外胆管狭细增厚,管壁回声强伴肝内胆管扩张。

诊断与鉴别

 与胆石症、胆囊炎和胆囊、胆管的先天性畸形相鉴别,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可助鉴别。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硬化性胆管炎或胆管狭窄/阻塞;需与其他胆汁淤积性疾病鉴别,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特发性成人胆管减少症,药物性淤胆,慢性活动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特别是有些不典型的PSC病人,其血清ALP仅轻度升高,而ALT/AST却明显升高,极易误诊为AIH。

治疗

暂无相关资料。

西医治疗
一、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消炎、利胆及免疫抑制药、抗纤维化及并发症的治疗,终末期宜进行肝移植。广谱抗生素能控制急性胆管炎的发作,亦可采 用中药消炎利胆,加强营养。外科治疗的指征是:病变局限有扩张的胆管者,可行胆管十二指肠或空肠吻合,引流胆汁入消化道。硬化性胆管炎有致病原因时,可用手术方法去除病因。 1.胆汁淤积与肝功能不全的治疗 可采取以下针对性措施: (1)支持疗法: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正氮平衡,促进肝细胞再生,维护肝功能,纠正凝血机制障碍等。 (2)调节饮食:饮食中减少胆固醇及饱和脂肪酸含量,供给中链三酰甘油、亚麻油酸盐,增加糖、蛋白质含量(肝性脑病例外),适当限制钠的摄入,晚期病例可供给要素(essential)饮食。(3)瘙痒:可选用考来烯胺(消胆胺)、巴比妥类、抗组织胺药、利福平、熊去氧胆酸、阿片受体拮抗药。 (4)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A缺乏者占40%,维生素D缺乏者约14%,维生素E缺乏者约2%,宜分别进行防治;维生素K缺乏者,宜肠胃外给予维生素K,仍不能纠正者,提示肝功能不全,应加强支持疗法。 (5)脂肪泻:与肠道胆汁酸浓度降低、脂肪乳化不足/吸收不良有关,也可能由于同时存在的慢性胰腺炎/胰腺外分泌减少,或腹腔疾病(慢性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菌丛失调引起,除调节饮食外,可给予胰酶制剂、调整肠道菌丛制剂及适量口服抗生素。 (6)骨质疏松症:氟化钠及二磷酸盐化合物等。(7)利胆治疗-熊去氧胆酸(UDCA):其治疗作用机制:①在胆汁酸池中潴积,以取代毒性胆汁酸,减少后者引起的继发性肝损害; ②在细胞水平与亚细胞水平上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③有高利胆活性(hypercholeretic activity); ④有免疫调节作用。早期研究报道用熊去氧胆酸(UDCA)13~15mg/(kg·d),口服,持续1年,能显著改善PSC病人的临床症候、生化异常及肝活组织学改变,但近期随访2.2年的双盲对照研究提示:熊去氧胆酸(UDCA)组与安慰组的治疗结果无差别。因此,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PSC的疗效,需进一步验证。

治疗用药
复方胆通片 消炎利胆软胶囊 头孢克肟片。

并发症

  常并发慢性腹泻、营养障碍,晚期可致肝硬化和门脉高压。少数病例可累及胆囊和胰管,胆囊及 (或)胆管结石,主要胆管狭窄及反复发作的细菌性胆管炎,可伴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或腹膜后纤维化。可发生胆管癌。直肠结肠切除术后回肠吻合口周围的静脉曲张(peristomal varices)等。 PSC伴随的相关疾病,文献报道颇多,主要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最为常见者是IBD,早期报道PSC病人伴随IBD的发病率为25%~30%,晚近报道为54%~100%;PSC伴随的IBD中,以CUC最常见,高达70%以上,Crohn结肠炎约13%,目前尚无报道Crohn肠病仅累及小肠而不累及结肠者。

饮食与护理

多吃水果,少吃油腻的食物。

忌吃


护理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注意事项

预防

 对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主要是做好遗传病咨询工作,继发性胆管炎应积极防治各种细菌、病毒感染性疾病,做好预防接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