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普通外科、中医肿瘤科
疾病简介
平滑肌肉瘤(leimyosarcoma)是起源于平滑肌的一种恶性肿瘤。常见于40岁以上男性,表现为单个偶或数个结节,直径不超过5cm,肿瘤预后与其存在位置和大小密切相关。
病因
病因(35%):病因尚不明。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发病机制(30%):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病理学检查:瘤体切面呈灰色或灰红色,似鱼肉状,有出血、坏死。瘤细胞呈长梭形,大小不等,胞膜清楚,胞质嗜伊染,可见肌原纤维。细胞呈平行或交织束状排列。
症状
1.常见于40岁以上男性,好发于四肢近端,尤其是下肢。2.表现为单个偶或数个结节,直径不超过5cm,有的可高出皮面,质地坚实,可破溃,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或全身淋巴结转移,肿瘤有明显疼痛。3.真皮部肿瘤来自于立毛肌,皮下组织肿瘤发生于血管,肿瘤预后与其存在位置和大小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肿瘤直径<5cm者预后较好,超过40%的真皮部肿瘤易于复发,但极少转移,相反,有1/3的皮下肿瘤可发生转移,并引起死亡,事实上,大多数非血管源性皮下平滑肌肿瘤,长期随访,均有恶性倾向。
检查
组织病理:瘤体切面呈灰色或灰红色,似鱼肉状,有出血,坏死,瘤细胞呈长梭形,大小不等,胞膜清楚,胞质嗜伊染,可见肌原纤维,细胞呈平行或交织束状排列,低分化区瘤细胞表现为多形性,核分裂象多见,可见瘤巨细胞,失去平滑肌细胞形态和排列方式。胃镜常难诊断,X线钡餐、超声胃镜及CT有助于平滑肌肉瘤的诊断。B超对位置浅,体积大,腔外生长的检出率较高。
诊断与鉴别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鉴别诊断1.未分化或低分化平滑肌肉瘤 可做酸性品红染色,寻找红染的胞质突起,明确肉瘤来自平滑肌细胞。2.平滑肌瘤与高分化平滑肌肉瘤区别,后者出现核不典型性。3.平滑肌肉瘤与其他梭形细胞肉瘤鉴别,可做特殊染色确定细胞来源。
治疗
暂无相关资料
西医治疗
1、治疗以广泛切除为主,但手术后应警惕复发,并定期随访。2、预后真皮部肿瘤来自于立毛肌,皮下组织肿瘤发生于血管。肿瘤预后与其存在位置和大小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肿瘤直径<5cm者预后较好。超过40%的真皮部肿瘤易于复发,但极少转移,相反,有1/3的皮肤肿瘤可发生转移,并引起死亡。
治疗用药
治疗方式:支持性治疗 康复治疗治疗周期:3-6月治愈率:30%常用药品: 注射用环磷酰胺 复方环磷酰胺片
并发症
一般来说,肿瘤直径<5cm者预后较好,超过40%的真皮部肿瘤易于复发,但极少转移,相反,有1/3的皮下肿瘤可发生转移,并引起死亡。本病属于恶性肿瘤,故本病的特点可经血液循环进行转移,常常合并肝脏、以及肾脏的继发性恶性改变。
饮食与护理
(1)忌咖啡、可可等兴奋性饮料。(2)忌辛辣刺激性食物。(3)忌霉变、油煎、肥腻食物。 (4)忌烟、酒。(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
忌吃
护理
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饮食应以清淡而富有营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牛奶、甲鱼等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和易消化的滋补食品。少吃油腻过重的食物,少吃狗肉、羊肉等温补食物,少吃不带壳的海鲜、笋、芋等容易过敏的"发物",少吃含化学物质、防腐剂、添加剂的饮料和零食。忌食过酸、过辣、过咸、烟酒等刺激物。
注意事项
预防
预防: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注意健康,做好安全防护,减少和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及意外伤害,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另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也是本病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如保健体操、练气功、太极拳、做广播体操、散步等,大有好处。凡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身体就强壮,抗病能力强,很少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