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幼年型类风湿病 > 幼年型类风湿病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中医儿科

疾病简介

幼年型类风湿病(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JRA)是小儿时期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病,以慢性关节炎为其主要特点,并伴有全身多系统的受累,包括关节、皮、肌、肝、脾、淋巴结。年龄较小的患儿往往先有持续性不规则发热,其全身症状较关节症状更为显著。年长儿或成年患者较多限于关节症状。   本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分为不同类型,因此有多种命名。如Still病(1897),幼年类风湿病反复高热型(Wissler Fanconi综合征),幼年慢性关节炎(juvenile chronic arthritis,JCA),幼年类风湿病(juvenile rheumatoid disease)及幼年型关节炎(juvenile arthritis,JA)等。

病因

本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在机理上一般认为与免疫、感染及遗传有关。
1、 免疫系统过度活跃,攻击关节组织。
2、 病毒或者其他感染因素激活了体内的免疫系统。
类似于第Ⅲ型变态反应,微生物感染持续地刺激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血清IgA、IgM、IgG增高。
病人血清中存在类风湿因子,这种巨球蛋白与变性的IgG相互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关节滑膜或血管壁。通过激活补体系统,释放粒细胞、大单核细胞溶酶体,引起炎性组织损伤。
另外,细胞免疫失衡,外周轿中单个核细胞中B淋巴细胞增多,白细胞介素IL-2减少、IL-1增多等也同时参与反应。部份病人抗核抗体滴度升高。

症状

婴幼儿主要出现弛张热及皮疹等症状,较大儿童可出现多发性关节炎或仅少数关节受累。
根据起病最初半年的临床表现,可分三型。
全身型 又名Still病(过去曾用名变应性亚败血症)
特点:以全身性表现为特征,起病较急。
(1)发热呈弛张型,每日体温波动大,通常在36~41℃之间。高热初可伴寒战即精神不振,退热后症状消失。弛张热持续一段时间后可自然缓解,但于数周或数月后会复发。
( 2)在胸部及四肢近侧出现圆形充血性斑丘疹,多在高热时出现,随体温的升降而时时隐时现。皮疹约0.2~1.0cm大小,并可融合成片。
(3)患者多在发病时或数月后出现多发性关节炎,有些患者只出现关节痛、肌痛或一过性关节炎。少数患者关节炎症状出现迟,数月或数年后才发生。另外,有25%的患者会发展成严重性关节炎。
(4)多发生肝、脾增大及周身淋纠肿大,可伴有轻度肝功能异常。
(5)可出现轻度贫血,中性粒细胞有中毒颗粒,白细胞明显增多,并可出现类白血病样反应。
(6)半数患者会出现心包炎及胸膜炎。
心包炎:心包积液少,出现心包磨擦音。心肌可受累。很少发现缩窄性心包炎及心内膜炎。
胸膜炎:通过X线检查,可以发现胸膜增厚及小量胸腔积液,偶尔有间质性肺炎改变。

检查

此病缺乏特异性化验检查,只能通过辅助检查。
1、类风湿因子检查
类风湿因子能凝集致敏的羊红细胞,凝集效价在1:32以上为阳性。
此病类风湿因子阳性率低,仅在多关节炎型且发病年龄较大(约8岁以上)的女孩中出现,另外,关节症状严重者多见阳性。
多关节炎型:类风湿因子阴性者有25%抗核抗体阳性,类风湿因子阳性者75%阳性
少关节炎型Ⅰ型:60%抗核抗体阳性。有时可找到红斑狼疮细胞。
2、关节滑膜渗出液检查
外观混浊。白细胞增高,可达5,000~80,000/mm3,并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蛋白增高,IgG、IgM增高,糖正常或减低,补体减低,细菌培养阴性。

诊断与鉴别

1、早期病例应与急性化脓性感染、骨髓炎、败血症、化脓性关节炎、结核病、白血病及恶性肿瘤、创伤性关节炎、病毒性关节炎相鉴别。
2、与急性白血病,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缺陷病,莱姆病,强直性嵴椎炎及扁平髋鉴别。
非关节的骨痛更明显,多在晚间发生,常痛醒。另外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
骨平面相、骨扫描和骨髓活检检查可以协助鉴别。

治疗

 暂无相关资料。

西医治疗
(1)应及早采用综合疗法,采用热敷、理疗、蜡疗、红外线照射等。
(2)同时采用体育疗法,以保持关节功能,增强肌力,防止关节强直及肌肉萎缩。对严重患者要从心理上尽力支持,坚持治疗。
(3)注意休息,适当营养。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如有鼻塞炎、扁桃体炎及龋齿等病灶,宜尽力治疗。

治疗用药
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 辣椒碱乳膏 通滞苏润江胶囊。

并发症

1、关节强直:骨或纤维组织连接于相应关节面间的病理变化。
2、关节畸形
3、关节半脱位:容易出现寰枕关节半脱位。

饮食与护理

多吃水果,少吃油腻的食物。

忌吃


护理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注意事项

预防

  由于病因不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