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中医五官科、口腔科

疾病简介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具有癌变倾向的口腔黏膜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口干、灼痛、进食刺激性食物疼痛、进行性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等。 WHO 将其列为癌前状态。

病因

病因不明,与下列因素关系密切。1. 咀嚼槟榔。2. 刺激性食物。3. 营养因素:缺乏维生素A、B、C,低血清铁、硒,高血清锌、铜。4. 免疫因素。5. 遗传因素。

症状

1. 最常见症状为口腔黏膜的疼痛、烧灼感,进食刺激性食物更为明显。2. 味觉减退及口干、唇舌麻木感、黏膜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3. 出现淡黄、不透明、无光泽的条索样损害,进行性张口受限,吞咽困难。4. 颊部病变常对称发生,出现垂直向纤维条索。5. 腭部病变以软腭为重,出现板块状白色病损,严重者软腭缩短、悬雍垂变小。6. 舌部舌乳头消失、舌系带变短、舌活动度降低。7. 唇部受累黏膜表面苍白,沿口裂出现环形、僵硬条索。8. 咽鼓管受累时出现耳鸣耳聋,咽部声带受累产生音调改变。9. 部分患者可合并口腔白斑、口腔扁平苔藓或癌性溃疡。

诊断与鉴别

1. 白斑:白色斑块,表面粗糙稍硬,触之柔软、无板块或条索样改变。多无症状,无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等表现。2. 扁平苔藓:好发于中年女性,病损为白色网纹或条纹等,多对称分布。质地柔软,可有充血、糜烂,伴刺激性疼痛。但不会出现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等表现。3. 白色角化病:为灰白色、浅白或乳白色的边界不清的斑块或斑片,不高出于或微高于黏膜表面,平滑、柔软而无自觉症状。局部有明显的机械或化学刺激因素,去除刺激因素后,病损可减轻或消失。

治疗

1. 戒除嚼槟榔习惯、戒烟酒,避免刺激性食物刺激。2. 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泼尼松15mg/天,服用2~3周。局部注射地塞米松加透明质酸酶。3. 黏膜下注射丹参液、干扰素。4. 高压氧治疗。5. 手术治疗:切除纤维条索,植皮,使用于张口严重受限者。6. 中医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