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皮肤科
常见症状:鱼鳞样皮肤
疾病简介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明显瘙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上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急性期具渗出倾向,慢性期则浸润、肥厚,以苔藓样变为主。皮损具有多形性、对称性、瘙痒和易反复发作等特点。
病因
湿疹的发病原因很复杂,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常是多方面的。
外在因素包括环境或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物和微生物、接触的化学物质、气候变化等。
内在因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系统性疾病(如慢性感染、内分泌疾病、营养代谢改变、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某些患者可能由迟发型超敏反应介导。
症状
皮疹一般呈对称分布、呈多形性,自觉症状为瘙痒甚至巨痒,且易复发,根据湿疹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从临床上看,湿疹可以从任何一个阶段开始发病向其他阶段演变。
1、急性湿疹:常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常较重,逐渐向周围蔓延。周围有散在丘疹、丘疱疹,故境界不清。急性湿疹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多对称分布,常见于头面部、耳后、四肢远端,手足露出部及阴囊,女阴、肛门等处。如继发感染则形成脓疱、脓液、脓痂、淋巴结肿大,甚至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2、亚急性湿疹:因急性湿疹炎症减轻或不适当处理后病程较久发展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但仍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
3、慢性湿疹:由急性湿疹及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来,也可由于刺激轻微、持续而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化。表现为患处皮肤增厚、浸润,棕红色或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鳞屑,或因抓破而结痂。自觉瘙痒剧烈。常见于小腿、手、足、肘窝、腘窝、外阴、肛门等处。病程不定,易复发,经久不愈。 根据皮损累及的范围,分为局限性湿疹和泛发性湿疹两大类。
(1)局限性湿疹 仅发生在特定部位,即可以部位命名,如手部湿疹、女阴湿疹、阴囊湿疹、耳部湿疹、乳房湿疹、肛周湿疹、小腿湿疹等。
(2)泛发性湿疹 皮损多,泛发或散发于全身多个部位。如钱币性湿疹、自身敏感性湿疹、乏脂性湿疹等。
检查
血常规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增高,部分患者有IgE增高,变应原检查(如点刺试验、斑贴试验)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急性湿疹表现为表皮内海绵形成,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少数为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慢性湿疹表现为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棘层肥厚明显,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壁增厚,胶原纤维变粗。
诊断与鉴别
诊断:根据病史、皮疹形态及病程。一般湿疹的皮损为多形性,以红斑、丘疹、丘疱疹为主,皮疹中央明显,逐渐向周围散开,境界不清,弥漫性,有渗出倾向,慢性者则有浸润肥厚。病程不规则,呈反复发作,瘙痒剧烈。
1、接触性皮炎:多有接触史,主要发疹在接触部位,单一形态,可有大疱及坏死,炎症较重,皮损边界清楚,除瘙痒外常伴有疼痛、灼热感,去除病因后常迅速自愈。
2、慢性单纯性苔藓:常先有瘙痒感,搔抓后出现皮损,以神经精神因素为主,好发于颈项部、肘膝关节伸侧、腰骶部等,常表现为多角形扁平丘疹,密集成片,呈苔藓样变,无明显渗出倾向。
3、手足癣:常发作于手指间及掌跖、足趾间,呈领圈状脱屑,境界清楚,部分皮疹呈深在性水疱,常伴甲增厚、污秽、脱落。
治疗
湿疹的原因比较复杂,临床形态和部位又各有其特点,故湿疹的治疗大多为对症治疗。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1.一般防治原则 寻找可能诱因,如工作环境、生活习惯、饮食、嗜好、思想情绪等,以及有无慢性病灶和内脏器官疾病,以除去可能的致病因素。避免诱发或加重因素。保护皮肤屏障、加强皮肤护理。
2.外用疗法 用药原则为根据皮损情况选用合适的剂型和药物。急性湿疹期局部外用生理盐水、3%硼酸或1:2000~1:10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可用氧化锌油剂。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为防止和控制继发性感染,可加用抗生素。慢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硬膏、乳膏等,可合用保湿剂及角质松解剂如20%~40%尿素软膏、5%~10%水杨酸软膏等。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软膏)对湿疹有治疗作用,且无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3.内用药物治疗 目的在于抗过敏、抗炎、止痒。可用抗组胺药物,急性期可使用钙剂、维生素C制剂。对伴有广泛感染者系统应用抗生素7~10日。一般不主张常规使用系统性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仅限于病情严重、其他治疗方法无效且无应用禁忌症时应用。
4、中医中药治疗。
5、物理疗法:紫外线疗法对慢性湿疹有疗效。
饮食与护理
治疗期间避免进食致敏和有刺激性的食物。
预防
1.避免自身可能的诱发因素,如工作环境、生活习惯、饮食、嗜好、思想情绪等,以及有无慢性病灶和内脏器官疾病,以除去可能的致病因素。
2.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过度搔抓、清洗及接触可能敏感的物质如皮毛制剂等。少接触化学成分用品,如肥皂、洗衣粉、洗涤精等。
3.避免食用可能致敏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浓茶、咖啡、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