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糖尿病肾病 > 糖尿病肾病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肾内科、内分泌科

常见症状:面色苍白、水肿、乏力、高血压

疾病简介

广义的糖尿病肾脏病变包括感染性病变和血管性病变。感染性病变有肾盂肾炎和肾乳头坏死。血管性病变分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包括肾动脉硬化(累及主干及分支)和肾小动脉硬化(累及人球和出球小动脉)。微血管病变是指肾小球硬化,分结节性、渗出性和弥漫性三种,三者可单独可合并存在,上述改变中,最典型的是结节性肾小球硬化。我们通常说的糖尿病肾病是肾小球硬化。由于糖尿病糖代谢异常为主因所致的肾小球硬化,并伴尿蛋白含量超过正常,称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随着糖尿病治疗的不断改进,死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已大为减少,患者的生命明显地延长,然而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却明显增高。

病因

  (一)发病原因  D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可能为多因素所致,主要包括代谢紊乱、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和遗传易感性等,其中代谢紊乱可能为其先决条件。  (二)发病机制  1、代谢紊乱 包括糖代谢紊乱和脂代谢紊乱,主要为高血糖。  (1)肾小球组织蛋白的非酶糖化:蛋白质的非酶糖化可改变GBM和系膜区基质蛋白的理化特性,促进GBM通透性增加、GBM增厚和系膜区基质增加。上述作用已在动物实验中应用氨基胍直接阻断组织蛋白的非酶糖化而证实。  (2)山梨醇旁路代谢的活化:可损害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足突的功能和结构,破坏GBM结构的完整性,尿蛋白排泄增加。醛糖还原抑制剂对其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3)蛋白激酶C活性增加:高血糖可激活细胞内蛋白激酶C信息传导途径,导致一系列生化和病理生理改变,参与DN的发生和发展。应用其拮抗药或抑制剂可一定程度上防治DN的发生。高血糖的上述病理生理作用详见第十二章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机制。  (4)高血糖可使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和合成胶原蛋白(Ⅰ型、Ⅱ型和Ⅳ型胶原蛋白),层黏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等增加,加之非酶糖化使上述蛋白的降解减慢,促进系膜区细胞外基质增加和扩张。  (5)细胞因子:体外试验、动物实验及一些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研究报道,高血糖可使肾实质细胞(主要包括系膜细胞和肾小管细胞等)表达和合成多种细胞因子如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肿瘤坏死因子(TNF)、内皮素(ET)、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等增加,因此在细胞因子水平阻断其病理作用,是今后值得研究的防治DN的重要途径之一。  ①TGF-β:是一种活性多肽,已证实其在组织细胞表达和分泌增加与机体多种组织器官的纤维化有关。糖尿病时,体外和动物实验显示在高血糖和肾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增高等多种因素刺激下,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TGF-β1mRNA增强,TGF-β1合成分泌增加,来自DN患者的肾小球显示有相似的TGF-β1mRNA表达增加。肾组织TGF-β产生增加与系膜区细胞外基质堆积有关,并促进肾小球硬化。TGF-γ几乎刺激所有组织细胞对细胞外基质成分如Ⅰ~Ⅳ胶原蛋白、各种糖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抑制蛋白酶的活性,延缓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此外,其尚有抗炎和抗细胞分化的功能等。在糖尿病动物模型中,应用胰岛素使血糖获得良好控制和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AT1拮抗药可降低肾小球升高的TGF-βmRNA的表达,降低肾组织TGF-β的水平,减少TGF-β诱导的细胞外基质蛋白的产生。进一步动物实验应用TGF-β抗血清和拮抗药亦显示可预防或减少肾小球多种基质蛋白的产生,减轻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另外,通过将TGF-β基因转染给正常大鼠肾脏可升高肾小球TGF-β的产生和导致较快的肾小球硬化,而应用生物学技术敲除TGF-β基因可明显防治肾小球的纤维化。鉴于上述结果有人提出应用TGF-β拮抗药防治DN的观点,但尚待研究观察。  ②CFGF:人类CTGF由Bradham首次于1991年在人体静脉内皮细胞的培养液中发现。它广泛表达于成人各种组织器官如心、脑、肺、肝、肾等,特别在肾脏有较高表达。CTGF蛋白为肝素结合型,含349个氨基酸,是一种富含半胱氨酸的内分泌型多肽,可由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合成分泌,它具有趋化细胞、促进细胞黏附、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生长、促进细胞外基质(如Ⅰ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和整合素等)合成分泌等作用,与肾脏的肾小球硬化有十分密切的关系。CTGF是TGF-β的下游因子,介导TGF-β的作用,同时TGF-β尚能进一步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管间质细胞等合成和分泌CTGF增加,后者又可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的形式发挥作用。在生理状态下,肾小球壁层和脏层上皮细胞、肾间质成纤维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管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均可分泌少量的CTGF,但在一些病理状态下,特别是在伴有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合成的肾小球系膜区和肾小管间质病变区,CTGF表达量明显增加。动物实验显示糖尿病大鼠或小鼠肾小球CTGFmRNA水平明显增高,高糖培养的肾小球系膜细胞CTGFmRNA表达明显增多;临床研究也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其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区CTGFmRNA表达显著增加。阻断TGF-β的作用可减轻或延缓肾小球硬化,但TGF-β作用的靶细胞较多,功能比较复杂,完全阻断其作用可能产生一些不良作用,而CTGF在生理状态表达水平较低,生物学效应较单一,可能仅介导TGF-β的促纤维化效应,因此,阻断CTGF的表达或抑制其活性可能是一种更特异、更有效的防治肾小球硬化的手段。  ③PDGF:是一种多肽类生长因子,主要来源于血小板,现已知其他组织细胞如巨核细胞、内皮细胞和肾小球系膜细胞等亦合成和分泌PDGF,系膜细胞不仅能合成和分泌PDGF,同时拥有PDGF受体并通过自分泌机制促进其自身合成和分泌PDGF。它在许多刺激物,如高血糖、TGF-β、TNF、Ang-Ⅱ、ET、凝血酶、LDL、蛋白激酶C激动药等及其自身的刺激下表达增强。在糖尿病早期肾脏肥大和DN的发生机制中占据一定位置。PDGF是强有力的促有丝分裂原,是系膜细胞分裂增殖的启动信号,系膜细胞PDGF和PDGF受体的表达增强维持着系膜细胞的持续增生,结果表现为系膜细胞的持续增生和肾小球肥大,加之PDGF可趋化继发性巨噬细胞的参与,最终促进肾小球硬化。此外,将PDGF输入离体灌流的肾小球中可以引起血流速度减慢和阻力增加,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力显著升高;PDGF还可直接或间接通过释放其他生长因子而调节肾小球系膜细胞的代谢,近来研究发现PDGF可以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释放TGF-β,而TGF-β已被证实是一种调节肾小球多种系膜基质蛋白的重要细胞因子。  ④IGF:又称生长介素(somatotropin),包括IGF-Ⅰ和IGF-Ⅱ,循环中IGF主要由肝脏合成和分泌。研究证实肾脏组织中存在IGF-Ⅰ和IGF -Ⅱ受体,而且亦是IGF-Ⅰ的一个重要合成部位,甚至在培养的肾小球系膜细胞上亦存在IGF-Ⅰ受体,并可通过自分泌机制反馈刺激其自身合成和分泌IGF-Ⅰ,因此IGF-Ⅰ亦是一种自分泌因子。直接给大鼠输注IGF-Ⅰ可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迅速升高,并在停止输注后仍可持续大约100 min。IGF-Ⅰ尚通过促进系膜细胞生长增殖和分泌基质,使肾脏体积和肾小球系膜区扩大;IGF-Ⅰ尚可使Ang-Ⅱ与系膜细胞上的受体亲和力增强,间接刺激系膜细胞增殖和分泌细胞外基质,说明IGF亦参与了DN的发生和发展。  ⑤TNF:是一种与TGF-β有许多相似特性的一种多功能的生物活性因子。动物实验报道糖尿病大鼠肾小球合成和分泌TNF增加,而氨基胍类药物可使其产生减少,提示TNF产生增加可能与蛋白质非酶糖化终末产物形成增加有关。TNF对系膜细胞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单独或与白介素-1协同增加系膜细胞前列腺素的合成,改变系膜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促进系膜细胞增殖和合成分泌细胞外基质;同时对系膜细胞内活性氧代谢产物的形成亦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包括过氧化物阴离子和过氧化氢的形成,造成组织的损伤。  ⑥ET:是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一种具有强烈缩血管和促进细胞生长增殖的活性多肽,1988年首先由猪的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分离获得,称ET-1,随后发现此家族尚有ET-2和ET-3。内皮细胞是合成和分泌ET的组织细胞,近来研究发现,肾脏多种实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系膜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球旁细胞等)亦丰富地表达ET基因,合成和分泌ET,并拥有ET受体,尤其是ET-1,参与多种肾脏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糖尿病动物模型显示,糖尿病大鼠肾实质细胞表达ET-1mRNA随病程的延长而增加,明显高于非糖尿病对照组;临床研究亦发现糖尿病患者尿ET排泄随尿白蛋白的排泄增加而明显增加。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或给予特异性ETa受体拮抗药或服用ACEI或AT1拮抗药阻断Ang-Ⅱ的作用可减轻糖尿病肾组织细胞增高的ET表达、合成和分泌,减少DN患者尿ET排泄。ET对肾脏具有多种病理生理作用:直接收缩肾血管,尤其是肾小球出球小动脉,升高肾小球内压;活化系膜细胞磷脂酶A2,促进血栓素X2的合成,亦致肾小球血管阻力增加;促进系膜细胞DNA合成和有丝分裂而产生生长增殖作用,并使其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增加,促进肾小球上皮细胞合成蛋白多糖增加,致系膜区扩张和GBM增厚;促进系膜细胞合成和释放TNF和PDGF;刺激肾髓质细胞产生氧自由基和过氧化氢增加;促进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分泌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因子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凝血酶,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微血栓形成。  ⑦白介素(IL):肾小球系膜细胞和上皮细胞均可合成和分泌IL-1,且系膜细胞表面拥有IL-1受体,亦可通过自分泌的形式作用于系膜细胞本身,产生一系列生化和生理功能反应。IL-1与其他细胞因子协同刺激系膜细胞分裂增殖和合成分泌基质蛋白;促进系膜细胞分泌中性蛋白酶和超氧阴离子产生增加,使基底膜降解和破坏;促进系膜细胞合成释放IL-1、IL-6和IL-8。IL-6是一种能够促进一系列细胞(包括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分化,调节细胞免疫反应和血细胞生成的多功能细胞因子,体外培养显示其对系膜细胞生长增殖的诱导作用有赖于血清的存在,PDGF、IL-1、TNF、小牛血清和细菌的脂多糖可使系膜细胞IL-6的产生成倍增加,IL-6反过来亦刺激系膜细胞合成和分泌PDGF、IL-1、TNF、TGF-β及IL-8等细胞因子,促进肾小球硬化。IL-8:实验结果表明,系膜细胞在IL-1、TNF和细菌内毒素刺激下释放的中性粒细胞化学趋化因子就是IL-8,可能在介导肾小球局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⑧PAI-1:是一种蛋白酶,是血液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最有效的生理性抑制剂,它通过与纤溶酶原激活剂结合以抑制其酶活性,从而抑制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纤溶酶在体内可降解多种基质蛋白如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层黏素、蛋白多糖和纤维蛋白等,并可以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胶原蛋白降解酶。增加PAI-1含量可明显减少纤溶酶的产生;体外研究显示在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中,利用单克隆抗体阻断PAI-l的活性后,基质产生明显减少;在试验诱导的肾病模型中,敲除PAI-1基因的小鼠肾间质纤维化明显减轻。由此可见,PAI-1可能是调节肾小球基质含量的重要因子。正常状态下,肾脏组织中无法检测到PAI-1,但在许多肾病的动物模型中,PAI-1表达增加。PAI-l的量受到血管紧张素Ⅱ和TGF-β的影响,血管紧张素Ⅱ非压力依赖性增加PAI-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TGF-β也能增加PAI-1的表达量。因此,通过多种途径阻断或消除TGF-β和PAI-1的作用,将可能阻断或明显延缓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2.高脂血症 脂质代谢紊乱参与了肾小球硬化(包括DN)和肾小管的损伤,近年来对此已引起广泛重视。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质代谢紊乱,DN的出现进一步加重之,尤其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常伴氧化和糖化修饰的LDL增高。高脂血症促进肾小球硬化的机制可能为:①脂质在肾小球和肾间质沉积,沉积的脂质可进一步被氧化和糖化,巨噬细胞向肾小球聚集,吞噬摄取已被修饰的LDL,转为泡沫细胞,促进肾小球硬化;②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如:PDGF、IGF-1、TGF-β和TNF等增加,进一步刺激系膜细胞增殖和分泌细胞外基质;释放各种化学趋化因子使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在系膜区聚集;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释放活性氧使沉积的LDL进一步氧化,介导肾小球和肾间质的损伤,氧化LDL尚通过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而使肾小球内压增高;③有学者认为高脂血症对内皮细胞有直接的毒性作用,同时亦刺激系膜细胞增殖。  3.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对DN的影响 1982年Brenner和Hostetter等提出肾小球高滤过学说,他们认为:在各种基础疾病引致肾小球高滤过后,持续的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其中尤其是肾小球跨壁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可损害肾小球,加速肾小球硬化和肾功能衰竭。近年来许多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提示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在DN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可能是DN的始动因素。多年来人们一直注意到1型糖尿病的早期存在肾小球高滤过,其肾小球滤过率(GFR)可较正常人增高15%~40%,最近对2型糖尿病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亦发现相似的现象,有报告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伴血压正常、无蛋白尿者45%存在肾小球高滤过,滤过分数亦增加,提示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增加。Mogensen等提出糖尿病伴肾小球高滤过者较无高滤过者易发生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但尚有争议;Sampson等报道,6例仅有单侧肾脏(该肾代偿性高滤过和肾小球囊内高压)的1型糖尿病患者皆发生DN;临床还发现糖尿病伴单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未狭窄一侧肾脏发生典型的DN形态学改变,而狭窄侧肾脏(该肾GFR和肾小球内压明显低于对侧)则受到保护而未发生明显DN改变;动物实验亦显示相似的结果,早期糖尿病大鼠整个肾脏及单个肾单位的GFR较正常大鼠增加40%,肾脏人球血管阻力的降低可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流增加和促使全身血压易传递影响到肾小球毛细血管网,结果GFR和肾小球内压增加;有作者进一步研究单侧肾动脉钳夹对DN的影响,结果显示未用夹子血压正常的糖尿病大鼠双侧肾小球病变一致,而采用单侧肾动脉钳夹的糖尿病大鼠两侧肾脏病变明显不一致,未用肾动脉夹侧肾脏受全身血压的影响,其肾小球病变比较严重,而用动脉夹侧肾脏病变明显较轻;给糖尿病动物饲以高蛋白饮食,致GFR进一步升高,加速GBM增厚、系膜区扩张和蛋白尿增加。而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TA1受体拮抗药抑制肾内Ang-Ⅱ形成,相对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明显降低肾小球内高压,可显著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动物蛋白尿排泄增加和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和进展。  上述资料强烈提示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对DN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现认为持续肾小球高灌注,尤其是持续肾小球内高压,可通过以下机制对肾小球产生损害作用:①持续肾小球高滤过和肾小球内高压,可损害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滤过膜通透性增加,血浆大分子物质渗出系膜区增加,加之糖尿病时系膜细胞清除大分子物质能力降低,加重系膜区阻塞;另外,大分子物质在系膜区堆积过多可进一步刺激系膜细胞增殖,系膜基质产生,引致系膜区扩张,加速肾小球硬化;②持续肾小球内高压可刺激肾小球滤过膜上皮细胞胶原蛋白合成增加致GBM增厚;同时肾小球内高压可能传递至系膜细胞,亦刺激系膜细胞基质产生增加。在肾小球系膜的培养中,周期性过度伸展可使胶原蛋白、层黏蛋白、纤维连接蛋白、TGF-β及Ang-Ⅱ受体mRNA合成和表达增加。  4.糖尿病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发生机制 已知决定GFR的4个主要因素为:①肾小球血浆流量(RPF)影响平均超滤压,与GFR直接相关;②肾小球跨壁毛细血管静水压,在动物实验中可采用微穿刺技术直接测定,在人类目前尚不能直接测定,可利用滤过分数间接反映;③血浆胶体渗透压;④肾小球超滤系数,即毛细血管静水传导性与毛细血管滤过面积的乘积。糖尿病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其肾小球高滤过和肾小球内高压主要可能由肾血管扩张(尤其是肾小球入球小动脉相对扩张),致RPF增加和肾小球内压增高所致,另外,肾脏体积增大及肾小球肥大亦与肾小球高滤过部分有关。导致上述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原因现认为主要可能与高血糖、蛋白质摄入过多和高血压或高血压遗传倾向等有关。  (1)高血糖和(或)胰岛素分泌减少:高血糖是糖尿病的特征性表现,在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通过治疗随着血糖的下降,GFR亦减低。在糖尿病大鼠中,应用胰岛素使血糖正常可逆转肾小球高滤过,减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静水压,而且在正常的大鼠中输入含有早期糖化产物的血液可使正常大鼠产生肾小球高滤过。糖尿病高血糖引致肾小球高滤过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血浆心钠素水平的增高;糖尿病早期的内皮细胞衍生的松弛因子(NO)的活性或水平增高,可扩张肾血管;肾小球组织细胞Ang-Ⅱ和血栓素受体的位点减少;血管对儿茶酚胺和Ang-Ⅱ的反应低下;肾小球-肾小管反馈的迟钝等均可能参与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微穿刺研究显示输注心钠素可使动物GFR升高,主要由于肾小球入球小动脉阻力相对降低,RPF及肾小球内压增高所致;在糖尿病大鼠中应用心钠素抗体或特异性心钠素受体拮抗药阻断心钠素的作用可使肾小球高滤过减轻。肾小球扩血管性前列腺素合成增加是另一种可能的机制,应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可使RPF、GFR和肾小球内压降低。与高血糖有关的山梨醇代谢旁路活化、肌醇代谢紊乱和蛋白激酶C活性增强亦与肾小球高滤过有关,应用醛糖还原抑制剂、补充肌醇和使用蛋白激酶C拮抗药可降低肾小球高滤过和延缓蛋白尿的发生。糖尿病患者常同时伴有生长激素和胰升糖素的增加,可能也参与肾小球高滤过的形成。  (2)蛋白质摄入过多:动物实验显示蛋白质摄入可升高GFR,高蛋白摄入可使糖尿病动物和糖尿病患者已升高的GFR进一步加剧,从而加速DN的发生。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可减轻肾小球高滤过,防治或延缓DN的发生和发展,降低GFR的下降速度。有临床研究给健康人摄入高蛋白饮食或输注氨基酸,结果使其GFR上升30%~40%;限制蛋白质摄入可使1型糖尿病患者高滤过减轻,提示糖尿病患者早期肾脏高灌注部分可能与蛋白质摄入过多有关。有学者研究认为血浆氨基酸浓度生理性升高对糖尿病患者早期已增强的肾小球血流动力学反应是有害的,并建议接受常规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高蛋白饮食。因高蛋白摄入后,肾血管扩张,尤其是入球小动脉相对扩张,致RPF和肾小球内压增高,GFR上升。这种扩血管作用可能由肾脏局部前列腺素合成增加介导或依赖于胰升糖素分泌增加及球-管平衡的改变所致。  (3)原发性高血压或其遗传倾向:正常情况下,肾小球入球小动脉随着血压的升高而相应的收缩,从而保持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而在糖尿病高血糖情况下,肾血管常存在自身调节功能障碍,高血压促使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加重肾小球内高压,促进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的发生。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与无高血压者相比,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肾脏病变的发生率高且进展速度明显加快。一些研究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或其遗传倾向与DN发生的易感性有关,并认为伴原发性高血压或其遗传倾向的糖尿病患者存在肾血管自身调节缺陷,发现红细胞膜上钠-锂反转移活性增高(原发性高血压遗传标志之一)的糖尿病患者呈现肾小球高滤过;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红细胞膜上钠-锂反转移活性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其肾血管对Ang-Ⅱ的缩血管反应有缺陷,结果入球小动脉扩张,RPF增加和肾小球内压增高而呈肾小球高滤过,对DN易感。  5.遗传易感性对DN的影响 代谢紊乱在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直受到重视并被充分肯定,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促进DN的发生和进展也具有很大作用,但上述改变不能解释如下现象:①临床上仅30%~40%的1型糖尿病患者最终发生:DN和肾功能衰竭,DN的发病高峰在糖尿病病程的15~20年间,嗣后DN发生的危险性明显下降;②DN的发生发展与糖尿病的病情控制缺乏完全的一致性,临床上有20%~25%的糖尿病患者不论血糖控制好坏,患病多年从不发生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而约5%的糖尿病患者在短期内,即使血糖控制良好,却发生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③DN的发生存在家族聚集性。最强有力的支持证据来自家族研究,最近有两个研究报告:在2个或2个以上兄弟姐妹有1型糖尿病的家族中发现,如果先证者(注:指一个家族中最先发现有某种遗传病的个体)有DN,其他兄弟姐妹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可能性要明显高于先证者无DN的兄弟姐妹。因两个研究在查证时存在一些偏倚,故家族聚集程度的估计有很大不同,但两个研究均证实:先证者不伴DN的兄弟姐妹发生DKD的危险性低,分别为17%和22%,而先证者伴DN的兄弟姐妹发生DKD的危险性分别为83%和43%。最近Joslin糖尿病中心试图准确估计DKD的家族聚集性,查证了一大组糖尿病家族,结果以累积患病率表示,在发生糖尿病25年后,先证者伴DN的兄弟姐妹发生DKD的危险性为70%,而先证者无DKD的兄弟姐妹发生DKD的危险性仅20%。一些研究证实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亦存在DKD的家族聚集性,首先证实在美国Pima印第安人中存在该现象,在两代均有糖尿病的家族中,如果糖尿病父母均无蛋白尿,子代蛋白尿的发生率为14%,父母之一有蛋白尿,子代蛋白尿的发生率为23%,如父母均有蛋白尿,子代蛋白尿的发生率则达46%。随后,在白人和黑人中亦证实2型糖尿病存在DKD的家族聚集性。上述资料强烈提示遗传因素可能是部分决定一些糖尿病患者易于发生DN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1)原发性高血压遗传倾向:临床研究发现DN患者常伴高血压,而未发生DN患者,尽管病程明显较长,血压仍保持正常或处于正常低值水平;双亲的原发性高血压与其后代1型糖尿病患者DKD发生的危险性有关,病例对照研究报告DN患者非糖尿病双亲血压明显高于不伴DN患者非糖尿病双亲血压。红细胞膜钠-锂反转移最大速率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一个表现型,伴DN患者红细胞膜上钠-锂反转移活性明显高于无DN的糖尿病患者。有报告正常、微量和大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膜钠-锂反转移活性增高的发生率分别为21、5%、42.8%和51、7%。白细胞膜钠-氢反转移活性增高是原发性高血压遗传易感性的另一标志,有报告糖尿病伴白蛋白尿者其白细胞膜上钠-氢反转移活性及细胞内pH值较不伴蛋白尿糖尿病患者及健康对照组明显为高,提示原发性高血压的遗传倾向与DN密切有关。有学者发现红细胞膜钠-锂反转移活性增高的糖尿病患者肾血管对Ang-Ⅱ的缩血管反应缺陷,肾小球入球小动脉相对扩张,因而系统性血压较易直接传递至肾小球微循环,致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和RPF增加,肾小球高滤过,对DN易感。有学者提出红细胞膜钠-锂反转移活性和白细胞膜钠-氢反转移活性可被作为预测DN的标志,但尚有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另需注意的是原发性高血压遗传倾向增加DN的危险性主要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下发挥作用,有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观察到血糖持续高于11、1mmol/L或HbAlc达8.1%时,原发性高血压遗传倾向增加DN发生的危险性才明显增加。  (2)硫酸肝素蛋白多糖代谢:Deckelt等提出糖尿病患者蛋白尿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与硫酸肝素蛋白多糖(HSPG)代谢有关的酶(如N-脱乙酰化酶)的遗传多态现象有关。HSPG是肾小球基底膜、系膜及血管壁葡糖胺聚糖的主要成分,对肾小球滤过膜及血管壁阴电荷及其结构完整性的维持起重要作用并可强烈抑制系膜细胞的生长增殖。动物实验显示,糖尿病大鼠早期肾小球HSPG含量减少,给大鼠注射HSPG单克隆抗体能引起急性剂量依赖的选择性蛋白尿。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及心肌内膜细胞等均可合成HSPG,HSPG首先在高尔基体内硫酸化(正是硫酸基团赋予其重要的阴电荷),而肝素的硫酸化必须在肝素去乙酰化之后进行(关键酶为N-脱乙酰化酶)后,才结合到浆膜、基底膜和血管外基质。那些易于发生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体内N-脱乙酰化酶及其同工酶对血糖控制不良(HbAlc>8%)较敏感,酶活性受抑制从而致肾小球基底膜及系膜区HSPG含量明显减少,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和结构屏障受损,导致蛋白尿和进行性肾小球系膜区扩张;相反,那些N-脱乙酰化酶及其同工酶在高血糖状态下活性不易受抑制的糖尿病患者则不易发生蛋白尿及其他相关并发症。  (3)醛糖还原酶活性个体差异:高血糖致山梨醇旁路代谢活化,促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该通路中第一个关键酶为醛糖还原酶(AR),其催化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然后再经山梨醇脱氢酶分解为果糖。然而糖尿病患者体内AR活性存在很大个体差异性,在相同高血糖情况下,那些伴AR高活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易感。Hamado等报告在相同血浆葡萄糖浓度的情况下,那些伴AR高活性的糖尿病患者与伴低活性糖尿病患者相比,组织细胞内有较多的山梨醇堆积,并发现那些短期内发生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红细胞AR活性明显高于那些病程>25年却不伴明显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者,如果一个糖尿病患者的红细胞AR活性大于非糖尿病患者均值加两个标准差,此组糖尿病患者发生一个或几个严重并发症危险性较AR活性小于非糖尿病均值加两个标准差者几乎高5倍(4.76倍),提示糖尿病患者个体间AR活性的不同可能与某些患者易于发生并发症部分有关。红细胞AR活性的测定可能对发现对产生糖尿病并发症高度危险性的糖尿病患者有预测作用,亦可能有助发现对AR抑制剂药物反应最好的糖尿病患者。基础研究证实AR基因位于染色体7q35区,并发现3种可能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有关的AR基因突变或多态性,它们是第8内含子第95个核苷酸处A被C取代,产生一个新的限制性内切酶BamHI酶切位点;转录起始点上游2.1kb处的高度多态性微卫星DNA序列(AC)。二核苷酸重复序列;启动子区的C(-106)T多态性。另外,有作者假设山梨醇代谢通路中另一个酶――山梨醇脱氢酶个体差异可能亦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易感性有关,那些伴低活性山梨醇脱氢酶的患者处于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高危状态,相反,在相同高血糖情况下,伴高山梨醇脱氢酶活性的患者则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保护性,最终上述理论尚有待更多研究予以证实。  (4)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CE):最近研究报告ACE基因多态性与DN发生有关。ACE催化十肽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强缩血管物质――八肽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并灭活有舒血管作用的缓激肽,ACE通过Ang-Ⅱ的形成和影响激肽代谢来调节系统性血压和肾脏血流动力学。个体内血浆ACE水平很稳定,但不同个体间相差可达5倍,环境因素和激素调节不能完全解释这种差异,血浆及细胞内ACE水平主要由先天决定,ACE基因多态性和血浆ACE水平密切相关,近来研究表明,ACE基因第16内含子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现象与ACE水平有关,插入纯合子(表现型Ⅱ),血浆ACE水平较低,而缺失型纯合子(DD)血浆ACE水平较高。有研究发现在病程相同的情况下,DN患者与非DN患者相比,缺失型等位基因的频率显著增高,血浆ACE水平明显升高,并建议插入纯合子是DN危险性低的一个标志,但尚有不同意见。一般报告DD型ACE基因多态的糖尿病患者,其血浆ACE水平较高,从而催化产生较多的Ang-Ⅱ,尤其是肾内Ang-Ⅱ产生增加,由此产生病理作用:①增加肾脏近曲小管钠离子的回吸收,增加血容量;②使肾小球出球小动脉相对收缩,增加肾小球内压和肾小球滤过率;③促进肾小球系膜细胞生长增殖和合成分泌血管外基质;④刺激系膜细胞表达内皮素和PDGF等细胞因子而间接发挥作用。  6.一氧化氮合酶(NOS)基因 NOS包括内皮型NOS(eNOS)、神经型NOS(nNOS)和诱生型NOS(iNOS)。eNOS产生的NO可扩张血管、调节血压、改变局部血流、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平滑肌细胞增殖等;iNOS产生的NO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起细胞毒和细胞抑制作用;nNOS产生的NO以递质的形式参与神经信息传导和内分泌调节。NO参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在糖尿病早期,由于iNOS生成过量的NO,通过细胞毒与细胞抑制作用参与并发症的损伤机制,如肾小球高滤过、局部血流加快、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肾小管和血管内皮损伤,而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晚期阶段,由于糖化终末产物(AGE)、自由基等的增加及eNOS活性的异常,使NO含量减少,eNOS生成的NO的扩血管、调节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平滑肌增殖的作用减弱。体内决定NO含量的主要因素为NOS,NOS基因的改变将影响NOS的表达和活性,NOS基因,尤其是eNOS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参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人的eNOS基因定位于染色体7q35-36区域。有学者报告健康人群eNOS基因4a/b多态性与血浆NO水平相关,a等位基因型血浆NO水平明显低于b等位基因型。来自日本和美国的报道,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eNOS基因4a/b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一些研究还检查了其他基因与DKD的相关性,其中报告阳性结果的有胰岛素受体位点的多态现象、胰岛素基因和Ⅳ型胶原α1基因。这些发现尚需证实和进一步研究构成其相关性的分子机制。  总之,DN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代谢控制不佳对DN的发生是必需的,但又不是充分的因素。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对DN的发生起促进作用,良好的代谢控制可明显减少或防止DN的发生。遗传易感因素存在与否对决定部分患者DN的发生可能起重要作用,这就使我们在临床上有机会努力去寻找可能存在的遗传标志,以便早期发现那些将来可能发生DN或其相关并发症的高危患者并采取相应的强化干预措施以防止或延缓其发生和发展。

症状

临床表现1、 肾小球滤过率增高,为最早出现的功能性改变。在新发病的T1DM和动物实验证明,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在确诊糖尿病时即已存在,并且一直持续到出现蛋白尿。对T2DM患者肾小球滤过率的研究较少,近来一些文献报道在诊断和控制不良的T2DM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高。我院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T2DM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比正常对照者高24.5%%%,分别为123.8ml//min//1、73M2和99.4ml//min1、73M2。2. 蛋白尿,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主要的表现。用放射免疫等敏感技术测定的正常人尿中白蛋白排出量为1、1-21、9μg//min。在糖尿病肾病初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尿蛋白排出量在20-200μg//min(30-300mg//24h),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特点,可预测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并且与预后也有一定关系。随着病情的发展,尿白蛋白排量逐渐增多,当尿白蛋白排出量超过200μg//min时,此时尿总蛋白排出量约为0.5g//24h,这时称为临床糖尿病肾病。大多数患者尿蛋白排出量<1g 24h="" 5g="" 24h="" 5-20="" 3="" 10="">3g//24h,血清白蛋白降低,浮肿,高胆固醇血症。多数患者在较短期内进人肾功能不全,预后不良。4. 高血压,明显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晚期的表现。然而纵向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在出现肾病之前,血压已有升高的趋势。高血压又可加速肾病的发展,合并高血压者常在更短时间内出现肾功能衰竭。而有效的降血压治疗可延缓肾病的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命。5. 肾功能不全,临床糖尿病肾病多发生在糖尿病病程15年之后,一旦出现明显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就逐步而恒定地下降,平均每月下降约lml//min。5-20年后进入终末期肾功能不全。年轻患者多死于尿毒症。老年患者主要死于冠心病,心肌梗塞,死于尿毒症者只占1//4左右。6. 其他,出现临床糖尿病肾病,表示糖尿病已发展到晚期,此时其它糖尿病并发症也很常见。如95%%以上合并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部分患者因此而失明。心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也较严重。

检查

(一)尿糖定性是筛选糖尿病的一种简易方法,但在糖尿病肾病可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故测定血糖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20~200μg/min,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当UAE持续大于200μg/min或常规检查尿蛋白阳性(尿蛋白定量大于0.5g/24h),即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尿沉渣一般改变不明显,较多白细胞时提示尿路感染;有大量红细胞,提示可能有其他原因所致的血尿。  (三)糖尿病肾病晚期,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和血尿素氮、肌酐增高。  (四)核素肾动态肾小球滤过率(GFR)增加和B超测量肾体积增大,符合早期糖尿病肾病。在尿毒症时GFR明显下降,但肾脏体积往往无明显缩小。  (五)眼底检查,必要时作荧光眼底造影,可见微动脉瘤等糖尿病眼底病变。

诊断与鉴别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必须排除其它可能引起尿蛋白的原因,当血尿明显时,必须仔细除外肾乳头坏死,肾肿瘤,结石,肾盂肾炎,膀胱炎或肾炎等,必要时应考虑肾活检明确诊断。

治疗

  早期  对肝肾气阴两虚型,治以滋补肝肾,益气活血。方用:生地、元参、山萸肉、太子参、葛根、麦冬、丹参、鬼箭羽、牛膝。  脾肾气阳两虚型,治以补益脾肾,益气活血。方用:黄芪、党参、猪苓、茯苓、丹参、木瓜、生地、葛根、淫羊藿、泽泻、泽兰、麦冬、当归。  心肾气阳两虚型,治以益气养心,通阳活血利水。方用:人参、麦冬、五味子、猪苓、茯苓、丹参、葶苈子、桂枝、泽泻、泽兰、桑白皮、车前子。  中期  大抵选用生地黄、山茱萸、何首乌、旱莲草、女贞子、麦门冬、黄芪等补之,以黄连、赤芍、丹参、川芎、山楂、木香、砂仁、厚朴、苍术等泻之。兼有肝郁气滞者加柴胡、枳壳、枳实、赤白芍;兼有肺胃燥热口渴明显者加生石膏、知母;兼下焦湿热尿频、尿急、尿热、尿痛者加土茯苓、石苇、生地榆。  晚期  晚期则用太子参、当归、白术、黄芪、党参、女贞子、旱莲草、冬虫夏草、沙参、麦门冬、五味子等补之,降浊多选用熟大黄、玄明粉、附子、猪苓、川芎、丹参等。兼血虚症见面色苍白,口唇淡白无华者加生黄芪、当归、枸杞、熟地。  其中部分中药参照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可改善肾脏局部血流动力学异常,降低血糖,改善蛋白非酶化,减轻通透性蛋白尿。鬼箭羽能降低血糖,同时明显降低全血粘度,调节血脂代谢,改善血液流变学,减少导致肾小球硬化的病理产物的沉积,减轻肾小球病理损伤。大黄能改善糖尿病肾病糖脂代谢紊乱,影响肾内血流动力学,减轻肾脂质过氧化损伤,减少蛋白尿。  在用药方面,还值得一提的是:一方面应注意调节病人的免疫功能,中药主要是补益药物的应用,譬如:补气可用人参、黄芪、党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补养类有肉桂、鹿茸、冬虫夏草、补骨脂、菟丝子、淫羊藿、仙茅、肉苁蓉、八味地黄丸等。  另一方面,应注意避免使用有肾脏毒性作用的中药,如关木通、汉防己、斑蝥、雷公藤、蜈蚣、蜂毒、益母草等。 西医治疗  糖尿病肾病尚无特效疗法。处理原则为:①严格控制血糖,尽可能使血糖接近正常水平,防止和延缓发生糖尿病肾病;②延缓肾功能减退的速率;③透析治疗和肾移植。1、 严格控制血糖,在出现临床糖尿病肾病之前,也就是在糖尿病早期,用胰岛素泵或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严格控制糖尿病,使血糖保持基本正常,可以延缓甚至防止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增高的肾小球滤过率和改善微量白蛋白尿。对其他并发症也有益处。据DCCT的研究,T1DM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危险性减少35%%-55%%。已发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有明显的蛋白尿,控制血糖对其病情的发展帮助较小。出现临床糖尿病肾病后降糖药物一般应改用胰岛素。2.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会促进肾功能衰竭的发展,有效的降压治疗可以减慢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速率,减少尿白蛋白排出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作为首选药物,常需要联合其他降压药。其它降压药如钙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甲基多巴,可乐宁等也有效。糖尿病患者的血压≥130//80mmHg就应该用降压药,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用降压药物治疗时,相对健康的肾小球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下降而继续存活,而已经破坏的肾小球很快完全阻塞,水分不能滤过,蛋白也不能漏出。有人观察到血压从160//95mmHg降到135//85-mmHg时,尿蛋白排出量明显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从lml//min.月降到0.35ml//min.月。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存期也明显延长,降压治疗前10年累计死亡率为50%%-70%%,治疗后降到18%%。降压治疗对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也有益处。3. 限制蛋白质摄人,适当减少饮食中蛋白质数量(0.8//kg.d)可以减低肾小球内压力,减轻高滤过和减少蛋白尿。相反,给高蛋白饮食会加重肾小球组织学病变。已经出现肾功能不全者更应限制蛋白质的摄人,并应食用含必需氨基酸高的蛋白质。4. 透析治疗和肾移植,一旦出现肾功能衰竭,透析治疗和肾移植是唯一有效的办法。肾移植是治疗糖尿病尿毒症最好的办法,优于透析治疗。年龄>65岁的患者移植效果差。治疗用药 

并发症

常可并出现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等并发症。

饮食与护理

糖尿病肾病食疗  1、芡实白果粥 芡实30克,白果10个,糯米30克。将白果去壳.与芡实、糯米共入锅中加水适量,熬煮成粥。本方可用于治疗症见小便淋浊、尿中大量蛋白排出。  2、黄芪粥 生黄芪30-60克,粳米60克,陈皮末lO克。先将黄芪煎15分钟去渣,然后加入粳米煮成粥,粥煮好后加入陈皮末即可。本方能改善肾脏功能,消除尿蛋白,增强体质。  3、黑豆炖猪肉 黑豆50克,瘦肉100克。先将猪肉置于水中,上火煮沸,去汤,再加水下黑豆共炖,待肉、豆烂后加适量调味品,食肉饮汤。本方有补肾、利尿、健脾的功效。  4、杞子粥 枸杞子30克,粳米50克。二者加适量水同煮成粥,早晚食用。具有补肾健脾、消除蛋白尿的功效。  5.鲫鱼灯心粥。鲫鱼1条(去鳞及内脏)、灯心草6克、大米50克。上料同煮成粥。去灯心草,食粥吃鱼。具有利水和补充蛋白的作用。  糖尿病肾病患者吃什么好?黄瓜  黄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并具有药用价值。鲜黄瓜可抑制糖类转化为脂肪,所以吃黄瓜可以减肥。糖尿病人经常吃黄瓜,血糖不会升高,还有一定的降糖作用,因为黄瓜性凉,不利脾胃。黄瓜可去浮肿,但建议消皮食用,以免皮上残留农药。  枸杞  枸杞性味甘。平。归肝。肾经。主要含甜菜碱属生物碱,以及维生素A,B1,B2,C和钙,磷,铁等。枸杞有降压作用,具有轻微的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和促进肝细胞新生的作用,尚有降低胆固醇和降低血糖作用。 用治肾虚精亏,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肝肾不足,头晕目昏,视物模糊。 外邪食热,脾虚湿带及肠滑者忌用。 枸杞可食可药。蒸饭或煮粥每次放3-10克。枸杞小米粥用沙锅煮,小米健脾可以弥补枸杞的缺陷。中药不能用铁锅煮。  西葫芦  西葫芦性寒味甘。中医认为西葫芦瓜入肺。胃。肾具有清热利尿,除烦止渴,润肺止咳,消肿散结的功能。可用于辅助治疗糖尿病水肿腹胀。烦热口渴,以及肾炎肝硬化腹水等症。西葫芦还具有润肌肤,消除致癌物(亚硝胺)突变的作用。  蘑菇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蘑菇含水分93。3%,蛋白质2。9%,含丰富的硒。钾。丰富的磷。尼克酸,一定量的钙。铁。维生素C,以及少量的核黄素。硫胺素:还有一种叫PSK的物质及消化酶等有益成分。蘑菇可治疗糖尿病,它含有较多食物纤维。有糖尿病合并肝病的患者蘑菇是可选择的食品之一,糖尿病患者消化不良时宜食用蘑菇,因其含有胰蛋白酶等多种酶类,能分解蛋白质和消化脂肪。蘑菇烹调之前用开水焯一下。开水焯过的蘑菇烹调十分鲜美,每次不要吃的过多,新鲜蘑菇或水发好的干蘑菇2两左右即可,多吃易动气发病。  糖尿病肾病患者最好不要吃什么?  1、限制脂肪。因为脂肪可使动脉硬化加剧,肾病本身就是肾脏动脉硬化的表现。植物油日摄入量也应控制在60克以下。脂肪摄入量为总热量的25%以内,约30―40g(以糖尿病饮食单位计算约0.8单位),含有多价不饱和脂肪的食物构成可以避免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的进展,是十分必要的.  2.控制植物蛋白摄入量。糖尿病患者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常以植物蛋白作为补充营养。植物蛋白中常含大量嘌呤碱,过量食用会加重肾脏负担。所以,像黄豆、绿豆、豆浆等也应限制食用,代之以鱼、虾、海参及瘦肉等为好。  3.少吃盐,忌食蛋。肾病如出现水肿和高血压时,应限制食盐量,一般日摄盐量以2~4克为宜;鸡蛋的蛋白质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尿酸,在肾功受损时,会使代谢产物积蓄体内而加重肾脏负担,出现肾功能不全时应忌食。  4.限制高嘌呤的食物。大量的嘌呤在机体中的代谢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各种肉汤、猪头肉、沙丁鱼及动物内脏等都含有大量的嘌呤,应该严格控制摄入量。  5.出现高氮质血症并伴有每日3.5g以上的蛋白尿时,以0.6―0.8g/kg/日(目标体重)+尿蛋白排出量为考虑基准定高蛋白饮食.在氮质血症期内应对蛋白质摄人进行限制,但不希望低于0.60/kg/日  6.热量关于热量摄人,无论有无肾机能障碍,原则上基准体重以30千卡/kg为一般日常消耗量,运动量大的要当增加热量输入.近年,对于肾衰即用高热量饮食的看法有修正的趋势,认为更需要注意不要发生热量过剩的现象。  7水分,电解质出现水肿、高血压等症状时,无论有无肾功能低下,对于食盐都应限制在5.8g/日.对于有浮肿、少尿症状时,一般将水分摄入限制在尿量+300ml.  8.对于胰岛素依赖性高血糖的症例,一般都有非常口渴的主述,对这类情况需要对水分摄入进行细致的管理,以免发生水分摄入过剩.   饮食原则:  根据患者体重、工作情况估算每日所需总热量。食品应多选择粗纤维多的食品,如蔬菜、玉米等。糖类食品约占总热量的 50-60% 。食物的成分比例:1、蛋白质需要量成人按照0.8-0.2/kg计算,儿童、孕妇及营养不良者1、5-2/kg按照计算。2.在总热量中减去蛋白质所占热能,差额部分即为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需要量。3.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比例一般是2:1或2.5:1。4.三餐饮食分配一般为早餐1/5、中餐2/5、晚餐2/5。 遵守糖尿病饮食原则,在糖、脂肪供应上基本同一般糖尿病。但在蛋白质供应上应有所不同:①肾功能正常有蛋白尿者,要适当增加蛋白质1~1、5g/(kg忌吃护理 暂无资料注意事项

预防

糖尿病性肾病的防治遵循糖尿病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一般防治原则,防重于治,包括做好宣传和患者教育。对糖尿病患者一经确诊即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控制饮食,限制蛋白摄入,避免各种危险因素,强化血糖控制,纠正代谢紊乱,要求血糖达到理想控制。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期检测糖尿病性肾病的预测指标如血压、GFR等,必要时进行肾活检。   1、预防感染 糖尿病性肾病患者,一般营养状况欠佳,免疫功能减退,在疾病过程中极易发生感染。因此,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和一般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1)皮肤护理:糖尿病性肾病患者皮肤组织内含糖量增高,宜于细菌繁殖,再加上尿素霉沉积,对皮肤刺激,患者常有瘙痒不适,并影响睡眠,且抓破皮肤后,极易感染,故可应用温水擦洗。保持皮肤清洁,忌用肥皂和乙醇。勤换衣裤、被单。对卧床者要尽可能做到隔天用温水擦浴1次,出汗后及时擦洗更换内衣,排便后及时给予肛周及会阴部清洁,并注意不要擦破皮肤,每周洗头1次,皮肤干燥,涂护肤油加以保护。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牙龈及口腔黏膜发炎,早晚给患者用3%过氧化氢溶液擦洗口腔,早晚餐后必漱口,去除口臭,减少恶心,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  (2)足部护理:糖尿病性肾病患者,通常伴有血管病变,可引起肢体缺血或血管阻塞,在感染或外伤的基础上易发生组织坏死。因此,每晚用温水(39~42℃)泡脚20min,然后用软毛巾轻轻擦干,防止任何微小损伤。趾甲不宜过短,以免损伤甲沟引起感染,遇趾甲干燥变脆时,可涂植物油或复方硼砂溶液浸泡。经常观察足背动脉搏动,皮肤色泽弹性。不要穿太紧的鞋,鞋的通透性要好。一旦出现足部病变应尽早治疗。  (3)水肿及褥疮的护理:糖尿病性肾病患者因长期低蛋白血症,易发生水肿,加之血管病变引起精神营养不良,易导致皮肤破损,甚至发生褥疮。因此,应对症处理,对水肿轻者,限制活动;重者,卧床休息,抬高下肢,做各种穿刺前皮肤要严格消毒。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应先推开水分后进针,使穿刺点不在各层组织的同一位置上,穿刺后用无菌棉球给予皮肤按压,至液体不外渗为止。预防褥疮,应经常更换体位,保持床位清洁、平整,经常按摩受压部位,对已出现褥疮的患者,按常规治疗,可用红外线照射局部,必要时给予换药。  2.控制血糖的护理 糖尿病性肾病患者能正确选择非肾脏代谢药物格列喹酮和合理使用胰岛素对控制患者血糖,使血糖控制在7~8 mmol/L。这对稳定病情非常重要,并可以防止高钾,避免由于高血糖引起患者口渴导致过多的液体摄入。糖尿病性肾病患者随着肾功能的下降,对胰岛素用量可适当增加,这可能与糖原异生增加、葡萄糖生成增多有关。因此,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如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胰岛素的敏感性等,正确合理地使用胰岛素。所以,在皮下注射胰岛素后,护士应严密观察胰岛素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夜间低血糖不易被发现,护士应加强巡视观察,以有利于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若怀疑为低血糖时,立即抽血测血糖,最好备有便携式血糖仪以便患者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该类患者GFR下降,绝大部分为少尿或无尿,在肯定患者糖尿病严重时,不能以尿糖检测结果为标准,而应以血糖检测为指标,同时,不能以尿糖结果作胰岛素用量调整的指标。在注射胰岛素半小时后,护士督促按时进食,防止出现低血糖。对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应立即口服甜食或50%葡萄糖20ml左右,直到患者症状改善。为防止夜间低血糖,除睡前胰岛素剂量较小以外,提醒患者睡前加餐十分重要。  3.控制血压的护理 高血压不是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病因素,但高血压可加速糖尿病性肾病的进展和恶化。抗高血压治疗在糖尿病性肾病早期能减少尿蛋白和延缓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要求控制糖尿病的患者目标血压比非糖尿病性高血压患者低5~10 mmHg,以减轻肾小球“三高”状态延缓病情发展。另外,需注意低血压反应,特别是体位性低血压发生,应采取同时测立卧位血压效果满意。在降压药如卡托普利类应用中,其特殊的不良反应是痉挛性咳嗽,需注意与心衰、肺部感染所致咳嗽鉴别,告知医师及时调整药量或改用药物治疗,一般每6h测量血压1次,并做好详细记录。  4.腹膜透析护理 终末期糖尿病性肾病患者常有严重的肾脏外器官并发症,如心血管、脑血管、视网膜等病变,行腹膜透析既可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减轻心血管系统负荷,血压相对平稳,又能维持患者残余肾功能及不严格限制饮食、水。终末期糖尿病性肾病患者尤其是高血压或伴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应首选腹膜透析。能提高终末期糖尿病性肾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因此,术前预防是腹膜透析成功的关键。  术前护理应包括:①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疗情况,有无合并症及血糖控制情况;②确定导管出口处位置,操作尽可能有利于患者自我护理;③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伤口难以愈合,发生腹透相关性腹膜炎、导管出口处感染、隧道炎等。  术后护理:与非终末期糖尿病性肾病患者相比,前者感染机会多,伤口难以愈合,所以,预防感染是关键措施。①置管后应暂缓使用,最好是2周后再进行透析,如病情危重,需立即透析,应做到每次灌入透析液量<500ml;②灌入透析液时体位取仰卧,勿站起或坐位,以免腹压增加,发生漏液继发感染;③术后5~7天内卧床,以利于伤口愈合;④严格无菌操作;⑤仔细检查腹透液质量,温度适宜(37℃左右);⑥加强导管出口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发生腹膜炎及出口处感染;置管后根据伤口情况更换敷料,出口处渗血渗液时及时更换敷料;一般3d后更换敷料;伤口Ⅰ期愈合,10天后可拆线;置管7天至6周,隔天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及导管出口处,6周后隔天用0.5%碘伏消毒导管出口处及更换敷料;每周消毒钛接头1次,更换短管半年1次,碘伏帽更换每次1个;保持个人卫生,淋浴时用防护洗澡贴膜覆盖出口处,以减少渗液的危险,一旦辅料有渗液,及时更换敷料;定期对患者进行鼻腔、导管出口处及腹透液细菌培养,一旦发现有金葡菌立即预防性用抗生素;⑦准确填写腹膜透析记录,以便了解每天出入量;⑧加强长期饮食指导与调理,控制血糖、鼓励患者逐渐增加体力活动及轻松的娱乐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6.血液透析护理 糖尿病性肾病并慢性肾衰患者,因血管硬化、弹性差,建立血透通路较困难,穿刺点易出血,血流量不足,一般采用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透析,效果较好。与动、静脉内瘘比较,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不增加心脏负担,加强换药及抗菌处理可较长时间留置。但动静脉内瘘一旦建立,保护内瘘,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血管内瘘远期护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血管内瘘手术后护理:①注意观察手术部位血流是否通畅,包扎敷料是否过紧,及时更换敷料,抬高手术侧肢体,以防止发生末梢水肿。内瘘手术后需6~8周,待静脉血管扩张、管壁增厚后方可使用;过早使用常缩短内瘘寿命。②严格无菌操作,提高穿刺成功率。内瘘早期感染和手术有关,而后期感染常与穿刺点污染有关。感染会使内瘘功能丧失,严重者导致败血症,是透析死亡的重要原因,需立即处理。血管穿刺要求一针见血,采用绳梯法穿刺,减少皮肤及血管壁瘢痕,血管闭塞机会少。③透析中防止血栓形成,进一步促发凝血亦是重要因素之一。④透析结束时护理:由于动脉化血管压力高,透析结束时处理不好,会发生血肿,直接影响下次透析和血管内瘘的寿命。透析毕,拔针后迅速用无菌纱布按压,压迫时间和压力要恰当,血止后,用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即可。⑤透析间期护理:内瘘管仅供透析使用,禁止输液、抽血、测血压、提重物等,透析结束24h后,穿刺处用热毛巾湿敷,加强手臂功能锻炼,使血管扩张充盈。⑥观察局部有无水肿情况,触摸血管震颤,听血管杂音,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7.肾移植长期存活护理 肾移植患者长期存活已受国内外患者的普遍重视。文献报道,终末期糖尿病性肾病(ES糖尿病性肾病)肾移植患者有以下几点有利于患者长期存活:①术前协助医师认真、细致做好准备工作,血、尿糖监测准确,为是否手术提供可靠依据。②免疫抑制药的管理:采用环孢素A三联用药,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掌握好用药量,尤其是排斥反应发生时,更需慎重。③做好术后并发症的防护是提高ES糖尿病性肾病肾移植存活率的重要因素。感染是ES糖尿病性肾病肾移植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也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后严格消毒隔离的护理,合理抗生素应用及严格的生活护理均可有效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④严格控制葡萄糖的摄入,按照限制范围内的热量和营养平衡来维持饮食,使血糖维持在7.0mml/L以下,餐前尿糖(±)。⑤做好尿素氮、肌酐、肝功、B超及免疫监测,定期测量环孢素A血清浓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⑥建立长期随访制度。指导患者长期适当使用免疫抑制剂,加强饮食指导,学会自测尿、血糖方法及胰岛素应用注意事项。  8.健康教育指导 糖尿病性肾病患者病程长,迁延难愈,虽然通过良好的治疗与护理,能有效稳定病情,但健康教育可提高糖尿病性肾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和自我监护能力,为减轻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糖尿病性肾病患者必须: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在无严重心肾并发症及高血压或严重感染等情况下,可根据自身条件采取适当运动,提高机体抵抗力。运动形式,如散步、骑自行车、健身操、太极拳等,可根据患者的意愿选择,每次运动时应持续20~30min,每周以至少运动3次为佳,强度达到运动后心率=170-年龄为宜。如有微血管病变者运动应慎重。运动前后加强足部护理。  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和个人卫生,保持室内清洁和良好通风,每天紫外线消毒等,预防感染,防止各种应激因素的发生。  ②按医嘱服药,定期检查尿液,及时正确地收集尿标本送检,因为尿常规化验是方便、灵敏、准确的诊断与病情及疗效判断的指标,必须重视。定期采集血常规、生化、血脂、肝功等血标本,出现异常立即就医。  ③平时注意饮水及坚持合理均衡饮食,根据病情制定家庭食谱,掌握食谱计算及食品换算方法,教会他们准确的记录出入量,以调节摄入水量。若补液时应精确计算每小时或每分钟输入量,严格控制滴速,防止心衰和肺水肿。  ④对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应密切注意用药后的反应,警惕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⑤介绍此病防治知识及测定血、尿糖方法,注射胰岛素方法及注意事项,并讲解如何识别低血糖反应和酮症酸中毒的常识及急救措施,定期复查。  ⑥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腹膜透析步骤及无菌操作原则,掌握透析液中加入药物的方法,透析管出口处的护理,学会透析中出现异常情况的观察及简单急救方法。对高血压患者应定时、定位测量血压,预防血压急骤变化,防止高血压脑病和急性肺水肿等,经常检查患者心率、呼吸情况,发现异常,做出相应的处理。  9.心理指导 由于糖尿病性肾病为终身疾病,虽然治疗可控制病情,却难以根治,而且调整饮食要一辈子,有的要坚持服用降糖药、降压药、利尿剂等或注射胰岛素。因此,患者精神压力大,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对治疗失去信心。医务人员要有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根据患者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向其介绍治疗该疾病进展及相关知识,取得患者信任,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合理指导患者用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心情愉快,鼓励克服困难,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决心。针对患者悲观失望情绪,介绍科室治疗成功的病例,让患者间互相交流如何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使患者保持乐观态度,积极主动配合医师的治疗。